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荟萃
何丽野:实践的“边际现象” 探讨(下篇)
发布日期:2016-03-25 阅读:

实践的“边际现象” 探讨(下篇)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丽野

(接上文)

四、 实践的边际现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

对实践的边际现象,即实践系统效应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实践性质、 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

1.实践的边际现象根源于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性。马克思论辩证法时曾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 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 ” 实践也是辩证运动,它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实践的结果也就产生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前者符合人们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至少不会对实践结果造成损害。而后者刚好相反,它不是人们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会对实践结果造成损害。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实践的“成本”。例如工业生产必定会排出废水废气,市场贸易必定会产生交通堵塞、环境嘈杂与污染;劳动分工必然造成劳动者技能的片面化;商品交换必然产生商品交换规律,这个规律会反过来逼着生产者服从它,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实践涉及多个系统,实践的结果在其他系统中引起负面效应。比如对某种引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引发知识产权问题;对某种新产品的应用,引发伦理问题,等等。在古代社会,实践的规模尚小,这些矛盾不太明显;然而到了现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它们就日益明显和尖锐了。

2.实践的边际现象体现出现代实践中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相容性。我们知道,主体从事实践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实践中,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都较为简单,实践形式因此也较为简单,社会实践大多成为“零和游戏”的博弈,赢者通吃,胜者全得,主客体的利益不具备相容性。所以实践往往被称为“斗争”,实践领域被称为“战线”。主体只需考虑如何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一般不会出现实践结果与其边际效应不一致的边际现象问题。  所以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只有四个要素:主体、客体、中介(工具与方法)与实践结果。但是,由于当代社会实践不同,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有机体,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当代社会实践也很少出现那种“零和游戏”的博弈,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一种“和谐”的实践而不是单纯“斗争”的实践,目的是力求双赢甚或多赢。实践主体不仅要争取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不妨碍其他人的利益,最好还能帮助其他人获得利益;主体所从事的个别的局部的实践必须进入整体的社会实践系统,与其他人的实践以及整体的社会实践保持协调,与自然系统达到和谐,等等。这就必然产生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参与评价的实践要素多样化的边际现象。实践主体必须接受其他利益主体对自己的评价与限制,否则自己的实践也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实践的边际现象凸显出现代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不像农业社会或者畜牧业社会,由一个封闭区域内的(比如一个村庄)单个劳动者或者几个人合作就可以进行,现代生产实践是一个巨型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实践(例如某种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广度往往跨越省界甚至国界,生产实践的深度则达到基因、纳米、分子等层次。唯其如此,每一个实践活动,它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影响实践本身范围内的事物,而且影响实践范围以外的各个系统,并通过这些系统的作用反过来影响实践本身,其作用很难事先估算。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当代物质生产的实践要取得人们直接的预期结果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那些在古代被视为“奇迹” 的大工程,现代社会只是小事一桩。困难在于评估这个实践的结果对环境、人体将要产生的长期影响。

4.实践的边际现象体现出现代人需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安全等),然后才去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审美等)。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要求同时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例如购买礼物,除了要求具备使用价值以外,还要求礼物具备情感因素(如含有祝福吉祥之意),符合送礼者和收礼者的身份,即满足“符号消费”的需求。从前建一个水库,只要能蓄水抗旱就算是达到了实践的目的,但今天,关于三峡大坝的建设利弊的争论,早已远远超出了水利电力的范围而涉及各种领域,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旅游、渔业、军事、气象、 地质等各方面的专家纷纷参与,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意见。一个实践结果被纳入评价主体(不是实践主体)的需要中进行评估时,它的边际效应不是取决于满足主体的单一需要的程度,而是取决于其在满足整体需要中的地位。一个实践的结果是单一的,一般说来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很难使所有的人、 所有的方面同时获益,但当代人们的需要由于呈现出多样化,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 微博等传播手段的应用,各界人士都可以广泛地参与某种实践的讨论,从而造成当代实践的边际现象复杂化。

5.实践结果所引发的边际现象还与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相关联。从前者来说,中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经验主义、 目光短浅等。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批评只顾眼前利益、 眼前实践的做法的思想根源,它“来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 ”以后者来说,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它有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计划性之间的矛盾,上述两者加在一起,就容易造成“二律背反” 的实践边际现象。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许多“政绩工程” 就属于此种情况,这些实践虽然短期内达到了实践主体的目的,但它们产生了不良的边际现象,实践的系统效应并不好。

    总之,实践一直以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念。但是,传统实践观研究往往着重于实践的地位、作用与意  义,例如:实践是现实的人和感性世界的存在方式(地位),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作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意义),等等,对实践本身反而缺乏研究,尤其是对现代条件下的复杂的实践系统缺乏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的层面上。所以,虽然大家都承认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但对实践怎样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仍然有着种种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对实践的边际现象的研究与评估应该纳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之中。具体地说,在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这个“实践”应当是实践的直接结果与实践的环境效应、实践系统效应两者的统一,也就是应当产生良好的边际现象。



此次小编:卫丽慧

建议请发至邮箱:1192673379@qq.com

阅读

 

文章来源:《学术交流》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