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荟萃
何丽野:“消灭”与“实现”哲学的辩证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开篇)
发布日期:2016-04-01 阅读:

“消灭”与“实现”哲学的辩证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开篇)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丽野

1459497093828093606.jpg

摘 要

在马克思那里,“消灭”与“实现”哲学是相互依赖、转化的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现了无产阶级对于“消灭、实现哲学 ”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意识,更是关于人的现实的平等的自我意识,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也是人的普遍解放,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因此与仅仅着眼于物质利益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这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发表于 《哲学动态》 2014年第6期 《马克思要“消灭”和“实现”的是什么哲学?》一文中提出,马克思要“消灭”和“实现”的哲学其实都是德国哲学。本文拟结合有关马克思的思想和德国 古典哲学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克思关于“消灭”与“实现”哲学的辩证关系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的辩证统一
    “
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问题是马克思在有关德国“实践政治派”和 “理论政治派”的批评中进行探讨的。马克思要求实践派以“实现哲学”来“消灭哲学”。因为实践派“提出实践政治的要求,要么是为争取立宪君主制而奋斗,要么是为争取民主主义共和制而奋斗”。也就是把德国问题仅仅看作一个实践问题 ,以为哲学在这里是多余的。 马克思指出,要求否定哲学,直接进入实践是正当的,但是这个否定必须以哲学为前提,以 “实现哲学”来“消灭哲学”。马克思的意思是,在德国,改造现实是需要“理论先行”的。恩格斯当时也这样说:英国人、法人和德国人都得出了共产主义的结论。但途径却不同:英国人是通过实践途径,法国人是通过政治途径,而德国人是通过哲学思辨。所以,要想否定哲学,就要用德国哲学抽象的、也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自我意识理论去武装人民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是“把哲学变成现实”。“实现”本身就是“消灭”的过程。在这里,“消灭哲学”与“使哲学成为现实”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想要消灭哲学,就必须使哲学成为现实;哲学旦成为现实,也就同时消灭了哲学。所以它不是简单的对哲学的否定。

汉娜·阿伦特曾把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以下简称《导言》)中的“消灭、实现”哲学的观点,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都与 黑格尔哲学有着紧密联系。她认为,这些思想虽然是马克思自己的思路和样式表达,但“它们也几乎可以看作是黑格尔自身哲学的不明确但却是自然的继承”。因为这种以“消灭”来表述事物的发展运动 的辩证方法是黑格尔发明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用这个方法说明商品交换中买者与卖者双方的关系:卖者必须丧失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获得货币(交换价值),买者必须丧失货币才能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 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卖家放弃以后才能在买家那里得到实现。再如,工人拥有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必须丧失这个使用价值才能获得货币的交换价值 ;资本家拥有的是作为资本的货币 的交换价值,他必须丧失这个交换价值才能获得工人的使用价值,等等。“消灭哲学”也是如此。“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如果哲学不能变成现实,则哲学也不能被消灭(否定)。所以马克思说 :德国实践派的“错误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停留于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

马克思对“理论派 ”(如“自由人” 等)的要求则相反,要求他们以“消灭哲学 ”来“实现哲学”。马克思在这里要“消灭”的是德国哲学中以 纯思辨代替实践的一面。因为理论派把德国现实问题仅仅看作理论批判问题,以为只须通过单纯的理论批判就可以否定现实:“该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 ”,实际上是为现实作辩护 。如鲍威尔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时说:“犹太人现在在理论领域内有多大程度的进展,他们就获得多大程度的解放;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想要成为自由的人,他们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人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此殊途 同归 ,如黑格尔曾说“法的命令就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但黑格尔只是从财产占有权的角度,把平等当作个人的“人格和人的权利的抽象基础”,只是抽象地讲个人财产占有权的平等 ,反而认为现实 中 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就体现了平等。所以《导言》批评说:“迄今为止 的哲学本身就属 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 。”而马克思要求的是具体的“实践领域”的平等,即“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 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的存在物”。所以马克思说哲学问题是“德国当代问题的中心”。1842年底给卢格的信中,马克思曾批评“自由人”纯思辨、空谈理论的缺点,这里马克思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该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马克思对德国理论派与实践派的区分,其范式本身来自于德国哲学,但经过了马克思的改造。众所周知,康德哲学中有两个自我理论理性的自我和实践理性的自我,前者以范畴与直观形式的普遍性来整理感觉材料的特殊性,后者是以自身的意志设立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他因此认为哲学通常可以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但这样就出现了两个自我的二元分裂。 费希特因此批判康德,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统一的,它应当统一在个体的意志上。在认识和实践当中的都是由自我设立的,即自我定自我、自我建立非我。黑格尔基本赞同费希特两个自我统而为一的做法,同时还认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不是理性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两种功能,而是理性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在前者,理性对外在事物采取接受的思维的态度;在后者,理性对外在事物采取实践的贯彻的态度。后来费尔巴哈也沿用了对待事物的理论态度实践态度这个分法。只是他推崇前者而贬低后者。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用这个范式把德国哲学分成两派,一派是自由派它坚持把哲学的概念和原则作为主要的规定;另一派是实证哲学坚持把哲学 的非概念即实在性的环节作为主要的规定。《导言》 延续了这个分法,把德国哲学分为“实践派”与“理论派它们对哲学的态度矢致相当于黑格尔的理性之“实践态度”和“理论态度”,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两个概念来命名它们,并提出了“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的统一。 其实当时费尔巴 哈也说过类似的话 :“哲学应该把人看成自己 的事情,而哲学本身,却应该被否弃。 因为只有当它不再是哲学时,它才成为全人类的事。… … 真正的哲学不是创作书而是创作人 。 … … 没有任何哲学便是我的哲学”。

未完待续

本次小编:卫丽慧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