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改革
笔尖中国——《寻路中国》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6-06-17 阅读:

笔尖中国——《寻路中国》读后感

会计1301实验班 曹粤婷

指导老师:张鑫


摘要:独自开着从首都汽车行租来的city special ,沿着历史悠久的长城深入中国腹地,品味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副驾驶上迎接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质朴的老者,有勤劳的农民,有纯真的孩童,有妩媚的女子,而他们恰恰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最绚丽的素描图。

关键字:自驾 长城 农民 工厂

一直都想仔仔细细地读一本书,以在喧嚣繁杂的生活节奏中找到最原始的本真。不想读一些政治人物的传记,一来,如果赞美颂扬他,显得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如果批判鞭笞他,我怕会压力很大;再者我认为,政客都是谎言家。所以,《寻路中国》这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睛,它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看待我们农村现状。少了些许多国内作家作品中浮夸的讴歌和对党国的赞美,也没有部分发达国家学者特有的藐视和轻浮,它有的是务实

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报告文学,读到最后一章,又觉得很像南方周末的深度调查新闻。书中所发生的都是真人真事。全书并没有什么特定的逻辑。而是发生了什么,作者就记下什么,很多时候作者也会写下自己的感想,或他认为更合理的方式。因此,我觉得作者既是记者的角色,也有评论者的角色。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国外的读者,这本书当然是帮助他们更详细地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而对于中国的读者,我觉得它也不无启发的作用。甚至在有些方面,作者的话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很能让人警醒。

我即刻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将是比旅游散文深刻数倍的事,而这种深刻,也将从这些无意义、甚至好笑的碎片中整合出来。《寻路中国》最终能够勾勒出中国这十年发展的一条脉络,功劳几乎全要归功于类似的琐碎细节。譬如“喇叭语义系统”,好像是作者随意的观察与幽默的表达,但它与书中的内容暗地里有广泛地联系——中国汽车爆炸性的增长过程与城市道路建设的无能为力导致了拥堵时的喇叭声,在这场增长跃进中,有国民收入增加后的自觉意识,也有政府刻意的刺激。国外汽车公司从八十年代的无所适从,到新千年慨叹“钱太好挣了”;国内类似奇瑞的公司,从购买国外过时发动机生产线起家,依靠“抄写”设计制造廉价国产汽车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
    在书中第二部“村庄”中,何伟以他观察到的各种生活细节描述了一个京郊农民魏子淇的生活轨迹。魏子淇一家从贫困到小康,原因之一便是汽车年代的到来,城里人将驾车郊游作为时兴的生活方式去追随,魏子淇改造了自家的屋子,使之成为一处“农家乐”,提供农家菜和住宿,他在几年内便获得了比以前种地多几倍的收入,而他在有钱之后,终于也要买一辆车以作为自己的地位标识。
    与汽车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道路问题。作者何伟写本书第一部分“城墙”时,租了一辆本应是越野之用然而却设计成“city special”的切诺基7250,顺着长城遗迹,经国道、省道、乡间小道这些非高速路从北京一路向西驶去。第二部“村庄”,何伟则见证了乡村道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路几乎全为了将城里人引入乡村,并带来经济繁荣。第三部“工厂”里,何伟开始描述高速公路全面铺开的年代,他顺着浙江的高速公路一路开过去,路旁布满了各类工厂,而他采访的其中一间胸罩调节环厂,正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标本,他笔下那些鲜活的老板、中层技术工人、刚刚出来找工作的未成年女工,撑起了这些经济体。
     看《寻路中国》时,我沉迷于作者笔下那些中国人、那些最底层人民这十年迅速流变的生活状态,并未注意到“道路”在书中的脉络。掩上书,作者驾车行驶的那些道路开始在脑海中清晰起来。这些仿佛巨型魔术一样铺设出来的城市道路、乡间公路、高速路,将亿万中国人带到不同的地方,将农民的土地与老式生活状态彻底瓦解。这些道路建设的伟岸成绩,由专政者在发展压制一切的观念下,花费巨额资金刺激出来,击垮了中国本来存在的一切其他观念。而中国就是这样继续向前,继续“在路上”。如此一看,书名“Country Driving”真不能再贴切了。

    极可贵的,本书作者没有武断地将中国整体的险恶发展状态怪罪到任何人头上,他也没有怪罪中国政府。他在具体的生活中发现,如今的可怕状态很难说有一个具体实在的魔怪在作祟,或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魔怪的组成部分。
    “村庄”的故事中,魏子淇起初说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在一开始也的确如任何一个勤恳的农民,勉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后来他主动入了党,参与村级政府的议事,因为他知道这个身份会为他的农家乐经营带来实际的好处,他有村委会的支持,于是从银行贷到款扩大经营。“工厂”的故事里,那些温州老板们与官员们在拉关系上的互动,全部主动得没有一丝抱怨,而中华香烟和茅台酒这些礼品的流转,代替现金成为关系结构中的硬通货币。“工厂”这一部分中,何伟还提到了一个希望找到外国媒体曝光不公的生意人,他与一些镇民一样,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而被迫搬迁,却没有得到公平的补偿,他相信那个大坝的融资有严重的问题,并与政府做着斗争,但同时他作为一个地板砖销售商,又在搬迁新镇的工地里做生意并获得利益。
    何伟没有批判他,因为他相信这至少是国人弄清真相与基本问题的起点,而解决问题的动力正是经济。他清晰地指出:“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种情形还没有发生,即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也就是说,人们既觉得不满而抗议,但他们又能想尽办法绕过障碍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没有人真的想为真正的改革做些什么,而是在现有的恶魔般的体系内继续钻营着。这种矛盾的漩涡处处可见,譬如造成“喇叭语义系统”的原因——城里人他们一方面振振有词地辩论应该如何行车更文明,另一方面上了路就和别人一样刁钻地冲撞,理由当然充分得很:不野蛮一点,在城里是开不走车的,而野蛮地将车开起来,也是一种胜利。
    或者人们一方面痛骂政府,另一方面自发地组成了国考的大军。又或者一方面做一个口头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以这种名声博取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情形,为数众多,千篇一律,司空见惯。这种矛盾漩涡令我们失去了洁身自好的可能,毕竟,连出家的地方也都一片乌烟瘴气,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收着香火钱来办公司。
    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中国的经济早已实现了腾飞。我们花了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来解决:我们的农村依旧贫困,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而这些,通常都掩饰在大城市的繁华之中,很少有人看得到,新闻联播也不会去报到。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作者描述的农村生活我深感亲切与赞同。我知道我们农村是夜不闭户的,我知道农村人是喜欢喧嚣与热闹的,我知道农村的医疗条件很是落后,我知道农村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病,老了就无人可倚。

毋庸置疑,我们都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都欣喜于它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我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社会隐患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化缺失越来越明显,我们还不够好。

读了《寻路中国》,这让我对中国有了360度立体的认识,明白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我也想像作者一样,沿着一个特定的路线,体味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编辑 | 汪栋灿

 

文章来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写、议”优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