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张艳:对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7-06-05 阅读:

对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的思考

一、舆情概况

(一)事件概述

随着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接连退出“校园贷”市场,近日,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通过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为高校学生金融服务“打开正门”。据了解,考虑到学生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中行的“校园贷”推出了中长期贷款,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至6年,覆盖了毕业后入职阶段。同时,贷款提供宽限期,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贷款金额最高8000元。而在中行之前,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也对外发布业内首款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专属定制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

(二)“校园贷”的发展脉络

2013年7月份,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校园借贷平台出现,随后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瞄准校园,校园贷由此开启了野蛮生长之路。学生群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却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有统计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到2016年规模已突破800亿元。

“校园贷”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虚假宣传、变相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乱象也愈演愈烈。由于存在商业模式缺陷,校园贷频频发生问题。据了解,部分平台年利息甚至高达30%以上,学生一旦无力还款,平台就通过催收公司不择手段来催款,各种暴力催收酿成的种种悲剧数不胜数,譬如“裸条借贷”、“欠贷自杀”等事件频频爆发,令社会各界扼腕叹息。

随着“校园贷”市场的监管趋严,从事校园借贷的网贷平台数量迅速减少。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共有7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比2015年的顶峰时期减少了47家。而在现存的74家平台中,仅有21家平台专注于做校园贷业务。

与此同时,国有银行开始进军校园贷市场。近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推出了校园贷产品。

二、舆论概况

随着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的新闻接连被报道,“正规军”、“开正门”等字眼与负面消息缠身的“校园贷”一同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部分网友认为,因为国有银行的“校园贷”产品由于其利率低、正规、安全等特点,自然会引发不少在校大学生的关注。银行正规军的加入,确实为急于借款,而无处寻求资金的学子们带来了福音,所以只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是有一定必要的。当我们需要购买一些比较昂贵的学习用品,比如电脑时,确实会有一定帮助。在我们有一定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对于一些自制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考虑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校园网贷。同时,有关专家表示,将国有银行的校园贷服务引入校园,也是为了让学生远离高利贷等不良贷款的侵害。在“堵”不住的时候,就考虑“疏”。所以把“校园贷”引进校园,可以作为不良贷款的一个正规替代品。同时国有银行在品牌、资金规模、资金成本等方面有原有民间“校园贷”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利息也比较低,可能会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这种最好的效果,对行业会有一个正向的推动,而此前野蛮生长的校园贷业务,也有望获得理性发展的空间。

同时,也有网友对这次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表示不看好。由于银行业在多年前曾经以信用卡的形式进军校园,但连续发生的多起消费信贷恶性案件以及随后的监管禁令,让所有银行不得不“一刀切”地关闭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前车之鉴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所以,对于此次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社会上也不乏质疑者。同时也有网友表示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基本解决了“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消费贷款属于超前消费,不应该鼓励和提倡。

三、如何更好的规范银行“校园贷”

(一)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更显关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与以往人们的消费观和金钱观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相比较80后经历过的物质上的匮乏,现在90后大学生由于物质上的充裕和多样性,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注重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也自然有了更为“豁达”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同时,90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力要大得多,且增长迅速,更注重时尚消费和个性消费。为了追求更好的消费档次,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借钱消费也普遍可以接受。比较容易出现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所以,只要放开信贷供给,容易出现过度借贷的问题,而过度借贷会衍生高不良的问题。所以出现问题真正受损失的其实是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这次银行重新布局校园贷市场,便具有明显的“堵偏门、开正门”意味,也能让大学生得到更好的金融保护。

虽然校园贷业务正逐渐走向规范运作的道路,但关键之处,仍在于大学生们要时刻树立起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从众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对此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家庭角度来说,父母最起码应起到一个 “提醒” 作用,时刻提醒大学生谨慎对待校园贷;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向学生普及“校园贷”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理性的评估“校园贷”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一位即将面对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东西是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是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保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经济理财方面的讲座,让大学们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识、并指导大学生对于金钱的规划和打理,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金钱观;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要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不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二)银行要严把大学生借贷审核关,做到有的放矢

银行应吸取之前信用卡滥发以及网贷机构不良校园贷的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况,严把大学生借贷审核关,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校园贷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银行要做好校园贷的信息共享和贷款审查。大学生是借贷风险的高危人群,通常没有独自还款的能力。而之前的校园借贷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学生可以多处借贷。如此一来,大学生被借贷缠身,债台高筑,坏账风险陡增。因而银行之间做好信息共享,防范一人多处借贷,很有必要。同时,银行机构应注重与高校加强合作,普及金融常识,引导学生拒绝过度消费等非理性行为。不断依托银行风控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信用额度成长模型、风险预警启动模型、客户价值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跟踪及评估,有效预防校园贷风险,对自控力较差,容易过渡消费的学生要谨慎贷款甚至不贷。

(三)监管部门要对银行机构“校园贷”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每一个学生都不应该因为经济困难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虽然银行业进军校园体现了其社会责任,但商业银行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相关监管部门如银监会也必须加强监管,严禁银行开展其他违规业务。

为从根本上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银监会作为监管者必须严密监管银行开展“校园贷”的活动,通过加强监管,建立起防范金融犯罪的机制,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损失,进而促进“校园贷”平台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有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校园金融的监管办法,政府及监管部门加大对银行机构“校园贷”的监管力度,严禁银行依托“校园贷”平台开展其他违规业务,并将“校园贷”纳入法治轨道,使其始终运行在健康、可持续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