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毛奕峰:别让你的“圣母心”阻挡“格斗孤儿”的“回家”路
信息来源:学院学办 发布日期:2017-09-20 阅读:

一、事件回顾

2017年7月20日,网络上流传出一段两位14岁男孩的格斗视频。视频中的两个男孩均来自四川凉山,失去双亲后被一家名叫恩波的格斗俱乐部收养,平时在俱乐部里接受系统的综合格斗训练。该视频一经流传,便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由此也激发了对留守儿童与孤儿这类特殊群体生存现状的讨论。7月25 日,社会上关于该事件的议论热度达到巅峰。

二、舆论概况

对于该视频,许多人看得泪流满面,既为这些孩子从小就生长在这样打打杀杀的环境中感到痛心,更为将孩子训练为格斗机器的俱乐部感到气愤。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孩子们在俱乐部中吃的好,比在大凉山天天吃洋芋要好得多。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也迅速做出回应,表示要将这些孩子全部带走,承诺每月发放一定的补助金,并安排其上学。对于政府的举措,绝大多数群众都拍手叫好,因为这样孩子既不用流血流汗参加格斗,也能得到政府的补助,还可以接受规范的教育。

然而,对于这群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孩子们表示,虽然在俱乐部里训练苦了点,但是不愁没衣服穿、没东西吃,生活也有目标、有方向,一旦回到大凉山,等待他们的将是一片迷茫的前途。面对孩子们如此不愿回家的态度,这些群众纷纷以圣母的姿态告诉他们:“这是为你好”。当然,其中也不乏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些举措是对孩子们日后出路的埋没。他们认为“吃牛肉喝牛奶”总比回去“吃洋芋”要好的多,认为吃得好其余一切也会慢慢变好。

三、对于该事件的思考

对于该事件,大多数群众要么集中在不顾孩子们回到大凉山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却只将注意放在格斗的性质上,认为孩子们走上格斗的道路是一种残酷而又悲惨的生存方式;要么认为格斗才是这些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在这样的观点下,更多的人被感动的泪水模糊了理性的视角,进一步促使了“圣母心”在人心的发芽、成长。这一切看似是为孩子们着想,实则阻碍了孩子们重新获得更好生活的“回家”路。

对于孩子们的选择,群众应当予以尊重。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不是处于局外的旁观者所能轻易想象与评价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格斗或许是能改变他们贫苦生活的捷径,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选择。人生在世,“诗与远方”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当今社会,很多地区的人希望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好好活下去,这些孩子便是如此。

事实上,该事件最值得关注的应当是当地政府在这些孩子走上格斗生涯之前的所作所为。据悉,这些孩子早已进入了政府的救助名单,而正是政府的无作为才使得他们来到格斗俱乐部。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共识:各国、各地政府应当对孤儿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负责。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及时、全面地为这些儿童送去关怀与帮助,那么,结果或许是另一种局面。当然,该事件也折射出了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倘若能尽早督促当地政府对于这些孩子提供帮助,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也许能好得多。因此,透过该事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政府与社会在救助孤儿与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