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陈杭琪:科学家成为“网红”界的清流,担任正能量的推动者
信息来源:学院学办 发布日期:2017-10-05 阅读:

一、事件概况

9月下旬,知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办公环境的新闻被报道出来之后,引起人们热议。刘先林先生的办公室像一间工厂车间,大家都称他为“工人师傅”桌上摆满各种器具和图书,油漆早已被磨掉了,椅子也非常简陋他曾多次拒绝更换新桌椅,理由是“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灵感”。6月中旬刘先林先生也曾被报导过,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白发苍苍的刘先林院士坐在高铁二等座位上,身穿一件浅白色短袖衫,脚着一双旧鞋,聚精会神地阅读着演讲稿。对于成为“网红”院士,刘先林有些不太情愿。他对记者说,自己出去作报告,经常有很多人围过来照相。“我们搞科学的,不怎么喜欢搞这种事。”

二、舆情分析

南都APP第一时间报道了刘先林院士后,人民网、腾讯网等网站均予以转发,引发网友纷纷点赞,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例如有位网友提出“真正做学问、搞科研的科学家、专家是不会讲排场的,他们把心思都放在科研上了,向这位院士致敬。”,另一位网友认为“这才应该是我们的偶像、榜样,向这样的科学家致敬。”,还有的网友说“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上学的时候,应该说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也想做一个科学家。”。

除了网友们的点赞外,很多的网友还认为应该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多多支持学者的研究。有网友认为“现在不是困难时期,在工作和生活上,要尽可能给这些院士提供舒适一些的条件,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太大了。”,还有的网友也支持说“真正搞科研的科学家真的很了不起,从不埋怨觉得委屈,但我们也不能让他们受到委屈。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事件看法

刘先林先生的事件报导后,加上互联网的飞速传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学者,了解他的事迹,查找他的科研成果,潜移默化接受他的精神品质,这样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正能量的事

首先,从刘先林先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那就是“工匠精神”。刘先林先生专于学术,爱岗敬业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把“量尺”做到了极致,推动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同时,87岁的学者都一直在探求知识,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再次,从刘先林先生终身为测量事业的发展努力的事迹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实干精神”,他的研究成果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像他这样的研究者实实在在干事,不搞虚的一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科研事业上的路上勇于接受挑战,敢想、敢闯、敢突破,使自己真正成为干事的行家里手。

另外,从刘先林先生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科研的“灵感”看得非常重要,不在乎环境的好坏,而在乎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于生产实际。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没有创新精神,就失去优势。不仅仅是刘先林先生一个科学家,各种领域的学者、研究者也都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坚持创新的精神态度,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最后,这样朴实的科研者的形象进入民众的视野,拉近了学者和人们的距离,引发对他们对学者研究成果的兴趣,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接受到积极的正能量。以刘先林院士为例,很多的网友是通过新闻报道后第一次认识他,了解到他在航测仪器、扫描车等方面做过卓越贡献,曾被推为“大国工匠”人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质因此,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形象被渗入到人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的也能随之深入到大家的心里。

刘先林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成千上万,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样的“网”形象传递着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