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观察
杨春燕:昔日的奥数天才究竟有没有坠落
发布日期:2018-06-12 阅读:

曾经的天之骄子,最后选择一条世俗眼中的平凡之路,这究竟算不算坠落?如果不想“坠落”,“天才”们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最优解,比如:攻克了某个困难项目,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某个领域的学术进步,至少他们是某个方面的人生赢家,如果以上都没有,是个在普通二本师范学院的教师,那么就可能被扣上“天才坠落”的标签。

5月6日有媒体报道了《人物》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及其所引发的广泛议论。这篇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人物素描,勾勒出了一个曾经的“奥数天才”在大学肄业后从事师范教育的“天才坠落”过程。这篇文章的标题及内文描写所反映的观念,不仅引起人物主人公写自白书反驳该文章的观点,也引来关于“天才”的诸多争议。这场社交媒体的狂欢折射出了弥漫在中国社会的微妙情绪,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同一篇文章,有人怒怼说“三观不正”,也有人被作者带了节奏。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仲永是如何“坠落”的

吴呈杰笔下的付云皓是一个陨落的天才。33岁的付云皓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教授数学分析,数学竞赛,数学思想等本科课程。他的履历很令人瞩目:IMO金牌得主,保送北京大学,备受北大数学系老师的青睐,新生报道第一天就因为背景出色指派为班长,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顺风顺风的日子没持续多久,他因为贪玩网络游戏挂科,重修没过后被迫肄业,“坠落”从此开始。这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吴呈杰把一个“伤仲永”的现代版故事以近乎诗意地方式呈现了出来,并且准备地把握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绪痛点:天才嘛,总是和常人不同,恃才自傲最终会葬送前程。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天才与精英

互联网时代,情绪是一点即燃的。人们对于天才和精英的态度更是微妙:大众既对天才们开了挂的人生羡慕不已,又喜闻乐见于天才们的孤僻和怪异。如果天才泯然众人,那更是饭后谈资的绝佳素材。北京大学毫无疑问是“精英、学霸、天才”的代名词。

在当今中国,教育是社会阶层筛选的重要手段,这涉及到了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清华北大在群众眼里就是金饭碗的代名词。吴呈杰很懂新媒体和中国社会,抓住了这个可以引爆舆论的点。在社交媒体时代,话题就是点击率,话题就是变现的力量。如果这个话题涉及到利益(教育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则更是一点就爆。

第三,非虚构性写作与新闻专业主义

在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付云皓借助知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这篇声明中,他质疑了吴呈杰的新闻专业性,认为这篇文章过多地呈现了局外人的说辞,而忽视了被采访人本人对自己的剖析。他不觉得在二本教书育人有损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这个仲永的形象是“别人口中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吴呈杰的这篇文章题材是“非虚构写作”,在真实新闻材料的基础上,又使用了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加入了作者自身的情绪和观点。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几乎不会因为采访而变动。无论“仲永”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最终都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失意的陨落天才的形象。

第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付云皓之所以令一些人失望,是因为他确实不符合他们的想象。但想象总是有着局限性,其中就包括有时代局限性。假设存在预设好的正确场景和路径,那历史就不需要螺旋式地向前迭代,而是可以直线抵达远方了。

在付云皓的自白书中,他说到,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并且不会懈怠对于学术的追求。想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并不是轻而易举、立竿见影的事情,这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脚踏实地共同完成。或许,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要忍受着世俗的偏见和狭隘,就像付云皓被强行贴上“坠落的天才”标签一样。那么说回坠落这个话题,天才处江湖之远就是坠落居庙堂之高就是上进给普通二本师范生讲课就是坠落?在顶尖领域功成名就就是上进谁规定的答:世俗的约定。但令人欣慰的是,付云皓非但没有坠落,反而在一个普通高校培养着数以百计的数学老师,为数学奥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升华。

人生不是考试,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即使是一条最平凡的路,这也并不轻松。不只是“天才”,我们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也一样,在人生道路上行走只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