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郭 飞:五水共治,从我做起
发布日期:2014-05-26 阅读:
 

五水共治,从我做起

 

一、什么是“五水共治”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中的“五水”指的是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分三年、五年、七年三步。其中,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二、“五水共治”的背景和意义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但近年来水的问题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013年,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2013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在防汛救灾的同时,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日益迫切。只有采取“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通过治水,有望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2014年的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抓治水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不能把“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了之,而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在目前民间投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治水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水文化直接触及人的灵魂,浸润着人的心田,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果我们切实从增强全社会的亲水、爱水、保水意识抓起,就一定能掀起一股节约、节俭的新风和正气。

从社会的维度看,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古往今来,治水从来都是江山社稷、国泰民安的大事、要紧事。当前,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问题,困扰我省多年,直接影响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必须痛下决心铁腕治水。

从生态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因素,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江南水乡没水喝”,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增长模式。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总之,“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一项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综合治理的举措,是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

三、主要媒体的相关观点

《人民日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五水共治”对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个手指。“五水共治”,治污要先行。

人民网(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王国灿):为浙江“五水共治”点个赞。

中国日报网(余晓华):浙江蓝海环保有限公司助力“五水共治”共建美丽乡村

《浙江日报》(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沈满洪):“五水共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才能落实。为此,需要找准切实有效的治理路径。

《浙江日报》(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五水共治”重在民生,意在转型。

四、如何看待“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举措。中国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大禹、李冰、王景等治水英雄的背后闪耀的是中国人治水理念的光辉。古代中国治水,大体三件事最为重要:防洪、农业灌溉和漕运。建国之后,抵御水旱灾害仍然是治水的主体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治水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恶化等新问题。与历代王朝相比,新时期的治水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治理问题之一。“五水共治”背后的问题根源于浙江发展的实际。这一决策不仅是面向当下的,而且是面向未来的,包含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五水共治”是各方共赢的策略。对政府而言,要通过配套政策创新,在生态保护、供水节水等方面给企业展示一个赢利模式,打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对企业而言,随着工业用水阶梯式收费、水资源分类收费等改革的推进,今后必须适应用水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把生态环境补偿等外部成本列入内部核算。“五水共治”也将带动下游产业链发展,一些水处理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会从中觅得商机。对社会公众而言,“五水”的有效治理将直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个矛盾统一体,既要重统筹更要抓重点。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的大拇指最粗,是重点。这种分析坚持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同时采取系统的观点,统筹兼顾。在五水共治中应坚持城乡“一盘棋”,污水治理“一张网”。

“五水共治”应坚持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治水的主体力量,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五水共治”重在民生,意在转型。把“环境”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个战略把“发展”的重点落到了“质量”上,通过“治水”倒逼出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型成效。必须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创新配套政策吸引民间投资。

“五水共治”涉及每个人,应从我做起。大禹治水,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科学的治水方法、领袖人物的率先垂范和治水大军的众志成城,是治水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五水共治”中,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大监管力度;产业部门,要提高自我约束,增强公众的信任;社会公众,应从自我做起,积极宣传节水理念,实施节水行动、保护水利设施;教育和宣传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五水共治”的宣传普及中去,不再出现把“五水”当做“江、河、湖、海、溪”的尴尬。“五水共治”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这一伟大的社会工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