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荟萃
崔华前: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之维 (节选)
发布日期:2015-12-17 阅读: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之维 (节选)

崔华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彰显本质之维,体现人民性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出及时的总结与有效的引领;需要彰显其核心之维,增强其引领能力,发挥其指导方向、凝心聚力、增强动力的“主心骨”作用;需要彰显其特色之维,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滋育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 字、“三个倡导”,相关研究也随之持续升温,但对如何进一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强调普适性,有的强调民族性,有的强调社会主义的规定性,有的认为“三个倡导”分别对应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有的则主张推倒重来等。造成这种现象,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庞杂性、内涵的丰富性有关,也与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思维方式有关。消除分歧、增进共识,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之维、核心之维、特色之维。
    一 、本质之维
    价值观是人们依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形成的一种关于价值认知、判断、选择、践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阶级社会里, 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观, 总是反映着该社会的本质特征与统治阶级的价值诉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分别反映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与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之维、 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中去寻找理论根源与理论依据, 去弄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如何建立的、 是为着什么而建立的等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是如何建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是为着什么而建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 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工人阶级的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可见,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建立的,是为着维护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

    任何一个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 建构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的价值规则、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总是寻找论证本阶级的价值观的合法性、 科学性、 先进性———向广大民众“灌输”本阶级的价值观———使广大民众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加以“内化”与“外化”的路径,来强化核心价值观建设。简言之,总是以本阶级的价值观引领广大民众,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要用奴隶主阶级价值观、封建地主阶级价值观、资产阶级价值观来凝聚整个社会的思想共识一样,无产阶级也必须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之来最大限度地达成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本,对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出及时的总结与有效的引领。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本,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平等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的界限,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人民群众的呼声作出积极的话语回应、方法回应与内容回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及其现实利益不断发生分化,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与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随着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因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力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想方设法地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积极介入、有效引导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连、受到他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经济利益、政治诉求、精神追求、心理特征、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努力营造“尊重” 与“包容”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处事态度、文化环境,科学确立反映全体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达成价值共识。
    二要对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出及时的总结与有效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中,又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更以实践形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随心所欲的“发明”与想当然的“创造”,而是对人民群众实践中业已形成的价值观的能动性的反映、 创造性的表达与有效性的引领,是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根本归宿的,是对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实践、体现真善美的活生生的事例的总结、提炼、提升与恰当性表述。近年来,由于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与冲击,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和等价性、求利性、竞争性等负面影响,一些消极、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有所增强,一些人道德水准下降,在价值观念上颠倒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美丑、不顾荣辱, 道德冷漠、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不讲诚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丑象”,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于这些“丑相”,广大人民群众始而困惑、迷惘,继而反感、厌恶,终而痛恨、抵制,并纷纷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丑相” 的痛恨、对“美相”的向往、对扬善抑恶的渴盼。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有效的引领、 推广。如近年来, 浙江省通过党和政府的“领唱”、 宣传部门的及时“加柴添火”、主流媒体的“同频共振”、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最美人物” 的模范践行等多种举措, 及时发掘“最美人物”、充分传播“最美事迹”、有效扩散“最美效应”、积极培植“最美土壤”,使得正能量在浙江省不断涵育、集聚、迸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省不断涵育、集聚、迸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省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