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荟萃
詹真荣: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发布日期:2016-01-13 阅读:

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詹真荣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是法国空想家们基于批判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教育弊端和吸收借鉴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本文集中讨论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认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1.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一,认为“教育是共产社会的空气和工具”、“受教育乃是人人的原始权利”。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高度重视教育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孩子的良好教育决定国家的命运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教育是我们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根基”,“教育是共产社会的空气和工具”。

第二,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教育的目标。法国空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使劳动者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教育成为了剥削阶级控制劳动者的工具。他们认为,新社会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公民。

第三,主张建立公立教育制度。法国空想家认为,新社会教育应该是国家组织实施,摆脱家庭对于儿童的溺爱,实行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培养为新社会服务的新公民。

第四,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平等是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普遍诉求。法国空想家强调的教育的平等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有人不管贫富都受到教育。二是男女受到均等教育。

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建构

(一)设计未来社会的国民教育体系

其一,基于教育阶段来设计国民教育体系。

其二,基于教育内容来设计国民教育体系。圣西门主义者认为,教育可分为一般的或道德的教育,发展感情;专业的或职业教育,发展人们的物质活动能力。

(二)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社会的劳动者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一,对 法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圣西门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专业教育未能达到完善阶段的一切知识,很多专业知识落后。其二,对未来社会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划。圣西门主义者指出,未来的专业教育制度应该包含现代状况下人类的一切知识,专业教育包含社会需求的一切职业;教学的安排需要有连贯性,主张整体教育。

(三)重视德育

其一,积极肯定道德在仍然是新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道德教育的忽视甚至停止,将会使社会的联系不断的削弱和中断,人类将走向野蛮生活和享乐主义;社会只重专业教育,而道德教育基本上被忽视了;“文明取得的成就越大,道德教育也就越发能扩大自己的预见性,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就越发持久”。

其二,认为德育重于智育和体育。圣西门提出:“一切阶级的成员的教育都分成两个部分,即分成教养和教育”教养主要是培养习惯,陶冶情感,锻炼一般的预见能力,教育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为维持彼此关系而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傅立叶指出,新社会的教育在幼年时代主要是培养儿童的体格,对体格的考察多余心灵的考察,使之适合协作制度儿童心灵的发展。

其三,提出德育的主要内容。圣西门主义者认为,道德教育让每个人了解社会的各种关系,唤起每个人对于事物的喜爱,是个体意志联合成统一的意志。卡贝认为家庭教育应培养儿童敬爱父母、孝敬长辈、关心爱护弟妹的优良品德。

其四,设计德育的教育方法。圣西门主义者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从感情领域中获得,由人类天生的同情心来引导。

其五,建立道德卫生学。德萨米认为,卫生学干预教育,“卫生教育迟早会战胜一切障碍,而成为对公众教育的一种补充”,卫生教育的学科称为道德卫生学。

(四)改进教学方法

其一,资本主义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一是进程的颠倒。二是行动的简单化。三是教学上常采用强制手段。四是形式的缺陷。五是缺乏物质引力上的动力。

其二,认为“每一堂课都应当是一次游戏,而每一次游戏又必须成为一堂课”。其三,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

其四,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五)重视教育者的作用

其一,教育者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其二,设计未来社会的教职。

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首先,法国空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启蒙学者的平等思想。

第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法国空想家关于教育是为了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观点。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法国空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法国空想家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法国空想家关于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四、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启示

 第一,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第二,始终重视教育的平等性。

 第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

 第五,尊重知识和教师。

(注:文章未经作者审阅,有删减)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