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崛起》以500年来世界大国登上历史舞台的大致时间为序。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了解和竞争。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每一个国家崛起的历史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探索,真正的治国之道和发展之路也蕴含其中。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总结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在科教创新、文化思想以及民族精神等方面沿袭借鉴九国经验,开创属于中国特色的崛起神话。
关键字: 创新;科教;文化思想;和平;民族精神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大国崛起》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来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这部纪录片创造了收视的神话,也使我这个一向对历史对政治不感冒的人,也有了很多收获。
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开放。15—16世纪,在内忧外患之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海洋探索,并有了前所未有的地理大发现,这样的开拓之举使他们攫取了巨大财富。然而,沉浸在无限喜悦与傲娇中的他们,并没有把这笔财富用来支撑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大把大把地投入宗教信仰和殖民扩张。贵族阶级不想看到工商业的崛起而导致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张狂地赶走从事工商业的人,扼杀了原本可以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固步自封,胆小怯弱,纵使能够依靠掠夺迅速崛起,也逃不脱盛极而衰的悲剧。这样的发展道路让我们反省到:大胆开拓的同时也不忘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发展。
商业经济思想深入人心。17世纪荷兰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商业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来降低运费,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成为“海上马车夫”。资本家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荷兰人让资本的力量大放光彩,不拘一格的商业经济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常常高举“创新创业”的旗帜,却常常仅仅是头脑一热来个天马行空就觉得了不起,常常有一种“只是因为没有伯乐识不了我这千里马”的抱怨。而根本在于,一股浓厚的商业经济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空喊口号而开始脚踏实地地有所作为?捆绑中国几十年的应试填鸭式教学要如何慢慢改正过来?
依法治国的理念和科教兴国战略。英国将契约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注入英国人的基本思想,建立君主立宪制使其成为第一个摆脱专治的统治,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其内部的制度建设是根源。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践行科技创新战略,对科学的尊重和推崇,对知识产权的支持和奖励,是迈向科教兴国的重要的一步。牛顿为工业革命带来科学的钥匙,使瓦特的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科教的力量,不可小觑。
教育是根本。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与欧洲列强一道成为强国。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一个民族最崇高的追求。强国必先强教,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刻不容缓。结合我国长期的留学热,不论是“海龟”、“海带”,凡是出去镀过金的都像头上闪着金光的出现在竞争岗位上。是真的只是崇洋媚外么?诚然,的确有一部分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孩子是抱着厚实的人民币出去买个好文凭。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着大批对知识有着自己信仰的年轻人希望去接受国外教育的熏陶。尽管各省市高考制度有了较大的改革试行,对于被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父母长辈仍对现改革制度抱观望态度。非功利的教育理念如何才能深入人心?亦是我们在说“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自由平等博爱,尊重思想。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失败告诉法国人民武力征服是不能维持大国地位,一个国家不能听一个人的权利去摆布,而是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其后的戴高乐践行启蒙思想原则,不断进步才维护了国家独立成就了大国地位。同时法国诞生了卢梭和伏尔泰等伟大的思想家,在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中,政治经济才能欣欣向荣。一个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践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目标形象。
和平崛起,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最终在海外殖民地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走下神坛。路易十四征战各国终被推翻,拿破仑征服欧洲最终败于滑铁卢,德国策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走向分裂。对比现在的中国,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走在漫漫的崛起之路上,和平问题是不得不避免考虑的方面。藏独分子的出没引来一番打砸抢烧骚乱事件,台独分子的示威导致两岸发展问题提上议程,在壮大的同时,稳定当局也是领导者值得琢磨应对的事情。
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崛起前学习了荷兰,德国崛起前学习了英法,俄国的彼得一世更是匿名到欧洲学习。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其后明治维新,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既要学习他国崛起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我们特色的崛起之路,走处一条区别他国的和平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烙印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先进文化。英国和美国的发展道路充分证明,文化和科技创造、制度和价值观创新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根本动因。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永远不敢言强大。大国崛起,若仅仅在于幅员辽阔,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那么可想而知只有空壳子的大国是无法经久不衰的,一个苍白的时代是无法撰写历史的,一个外表华丽内心斑驳的宇殿是无法赢得人心的。真正的崛起,必定会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源远流长。
编辑 | 汪栋灿
文章来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写、议”优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