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乔梁梁:“慢就业”为何引发争议?
发布日期:2016-11-07 阅读:

“慢就业”为何引发争议?

乔梁梁


金九银十求职季,在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一、主要事实

102, 《光明日报》头版发表题为《“慢就业”不失为一种选择》的短评,指出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成为慢就业一族”,并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就业给了人们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而这也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究竟什么是 “慢就业”,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 什么是“慢就业”?

什么是 “慢就业”?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为何选择“慢就业”? 2015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数据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谁会选择“慢就业”?关于这个话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一种是主动选择“慢就业”,还有一种是被动“慢就业”。主动“慢就业”者,家里条件不错,为不仓促就业,有计划地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时间,通过一些经历来进一步了解社会环境,认知自我和观察职业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职业生涯从何处开始。而被动“慢就业”者表现为拖着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种客观的就业条件所限,他们抱着得过且过或者啃老的心态度过毕业季甚至更长的时间。且苏海南认为,现在被动“慢就业者”可能相对多一点,主动“慢就业者”可能相对少一点。

三、舆论反应

《光明日报》这篇不到300字的短评一经发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 

“慢就业”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中国多的是找不到工作”,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刻,抛出“慢就业”概念,漠视千百万贫寒子弟的痛苦,有避重就轻之嫌;其次《新华社》则发表评论认为,“慢就业本质上是掩耳盗铃”,这些新近流行的新词,“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沦为坊间笑柄,甚至激化舆论场的矛盾”,同时也有网友指出“慢就业在玩文字游戏,三十年前鼓励个体经营,二十年前发动下岗再就业,现在提倡慢就业”;更有网友犀利地指出,“慢就业要么是懒,要么是啃老”,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同“慢就业”。如《人民日报》刊文分析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认为“慢就业”体现出大学生就业理念更加成熟;《新京报》发表社论,将“慢就业”与一个更熟悉洋气的名次划上等号——gap year(间隔年),认为“慢就业”在国外很常见,这种“间隔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不少网友也认同这一看法,就觉得“慢就业”挺好的,“社会上那么多工作都是坑,别急着跳进去,观察观察再进去,不差那两三个月工资的几千块钱”,而 “现在社会太浮躁,给每个人更多自由的空间”。

四、理性看待“慢就业”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可这些年,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却多了起来,我们也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慢就业”,既要分析“慢就业”产生原因,又为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献言献策。

“慢就业”产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就业竞争压力大,据估算,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7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面对粥少僧多不平等就业的残酷现实,不少学生选择了放弃就业。2、“慢就业”实际上是一种就业焦虑,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门路狭窄,专业不对口,以及劳动报酬严重偏低,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从而选择“慢就业”。3、“慢就业”展示出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根本改变,在择业时,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

在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创业难题不断的情况下,如何面对“慢就业”者,让他们更主动从容的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社会要理性看待,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成长之路创造更自由的空间和环境,给予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就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一定的支持,不要横加指责;对于抱着得过且过或者“啃老”心态的被动“慢就业”者及时指导,不要让“慢”成为托辞。同时,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需要制定多种措施增加工作岗位,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学要对大学生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就业部门要从知识、能力、技巧、经济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也要向相关用人单位做好推荐工作,在用人单位和毕业之间发挥穿针引线作用。最后,大学生也要进行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早作规划,早作准备,提高就业实力

总之,我认为,“慢”与“快”,是一个人的主动选择,是根据个人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定的,我们应该给予辩证和理性的看待。对于个人,莫因“慢”下来就蹉跎了好时光。对于社会,多管齐下,共同致力于营造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就业环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