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杨春燕:神州十一号成功牵手天宫二号
发布日期:2016-11-07 阅读:

神州十一号成功牵手天宫二号

杨春燕

 一、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

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后,9月25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天宫二号进行两次轨道控制,将天宫二号调整至距地面393公里的圆形轨道上,使其进入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到来。

10月17日7:30神州十一号飞船搭乘景海鹏、陈冬两名宇航员成功发射,在科技人员精准控制下,神州十一号经历五次变轨进入天宫二号的运行轨道,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了交会对接。

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期间,两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一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二、舆论概况

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成功对接,我国各大主流媒体都给予高度评价,报道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的过程以及后期的任务;二、表达对其交会对接的祝贺和赞美;三、对未来太空站建设的展望与期待。对我国人民来说是自豪的,因为我们一同见证了历史性的瞬间。网友“重剑无锋”发表评论:大国重器,科技强国!恭祝圆满,企盼梦圆!网友“南山楼主”说:一穷二白的中国也有今天的成就,了不起。我为祖国同胞和领导者的努力感惊讶和骄傲!网友“凤凰网友”幽默地说:我也想去试试,哈哈!

国际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中国的这次航天任务,称这意味中国向建成国际空间站的目标又往前迈一大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两次发射任务将引领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务。埃菲社则指出,此次飞行任务将为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外媒也关注到这是“中国时间最长载人飞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称,执行此次神舟十一号航天任务的2名航天员将在轨工作约一个月时间,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向着中国在2022年左右建成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又迈进了一步。报道强调,中国坚持以和平为目的,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当然,有的美国网友表示,希望中国的太空实验多做一些医学研究,别在太空搞军事。

无论媒体对此是褒还是贬,我国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是既定事实,我国航空事业都会稳步上升、天空站的建设都会逐步完善。

三、解读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成功交会对接                                                                                                                       

太空遨游是人类最古老、最美好的愿望之一。我国自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再到2008年9月28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一直到今天的神州十一号成功地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不是恰好说明了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不断进行着量的积累,等待着质的突破吗?与美苏两国相比,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也比较薄弱,但是凭借清晰的发展规划和艰苦的努力,仅通过几次发射就实现了从载人航天到空间实验室对接的高速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逃逸发动机总指挥余海林说,神州十一号的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四院人克服困难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据他的介绍,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且,神舟十一号将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船!

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是中国首次模拟未来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方式,即载人飞船利用自身机动能力去主动追踪空间站。这次交会对接的成功为我国未来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系统地掌握了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就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的:“未来,随着空间实验室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我国自己的大规模空间站建设也将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虽然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人才的缺失、基础薄弱、经费欠缺等,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前景仍值得我们的期待的。首先,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现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基于已有的基础,继续我们的太空站建设。其次,在改革开发的大环境下有利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系统集成与模仿创新。最后,我国政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支持和重视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有利的条件。如技术的引进、新技术的开发、资金的投入,以及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太空站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