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张艳:不认真学习?——劝退!
发布日期:2016-11-07 阅读:

不认真学习?——劝退!

张艳


一、“劝退”事件来由

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接到多次警告后,成绩仍然不合格就要被退学——日前,南京林业大学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动了真格。据报道,该校一年半共有49名学生被劝退。据介绍,南林大此举的依据是学校出台的两份文件,明确符合10种情形就要做出“应予退学”的处理,首当其冲的是因“学业警示”退学。所谓“学业警示”,就是学校发现“问题学生”出现征兆时给予的提醒和警示。按照从轻到重,依次是:黄色警示、橙色警示和红色警示。

受到“黄色警示”的学生,将有老师专门帮扶;受到“橙色警示”的学生,编入下一年级,也就是降级学习,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受到两次“橙色警示”,那么第三次无论收到何种警示都要作退学处理。

南林大对学业不好的学生实行劝退制度的背景是:2011年,学校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大数据调查分析,其中一项是“挂科率”。结果发现,挂科率高得“吓人”,约在17%到18%之间,有个别学生一个学期挂了十几门课。2014年劝退制度实施以来,没有出现退学学生的家长提出异议,而且这一时期学生的挂科率在5%左右,已远低于2011年的数据。

二、舆论概况

该劝退公示一经张贴在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二楼,就在学生与网友间引起热议。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南林大严管在校学生的做法,是对中国大学教育之前广泛存在的“严进宽出”模式的撬动和纠偏,是中国大学开始有意识建立“严进严出”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办学质量的探索。熊丙奇说,在公众的认识中,大学劝退学生并不多见,以为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可顺利拿到文凭毕业,国内高校也缺乏保障被退学学生权利的制度安排。他认为,国内大学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建立淘汰机制,而要建立淘汰机制,就需要更进一步改革招生与学籍管理制度,把退学变为一种双向选择机制。良好的制度构建,会释放高校和学生双方的活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网友和学生家长的认同,认为学校实行劝退制度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监督,让学生从制度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

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学生的挂科率高,原因并不都出在学生身上,由于有些教师上课水平有限或是忙于参加和举办各种会议,平时上课就是照着PPT和书本念,毫无营养。另外,学生的平时成绩也成了某些无良教师的一道“关卡”,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但想办法讨好老师就能获得高分,所以单纯的用劝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学习氛围来思考,把责任一味推到学生身上,本身就是粗鲁,是对教育的嘲弄。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网友对这一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学校这招治标不治本,想学的学生就是想学,没人催促也会很自觉的汲取知识,而不想学的学生依然不想学,即使有制度的约束,他们也不会将这一制度放在心上,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学生的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学校不应该过分约束学生。

三、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业质量

有关高校劝退学生的事件,南京林业大学并非唯一一所学校,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2011年就制定了本科学生淘汰机制,2013年到2015年三年劝退150人;2013年山东大学就曾对97名学生做出劝退决定,引起不小争议;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名牌高校每年也有部分学生因学业不合格而被劝退。虽然与在校本科生的庞大数量相比,被劝退的学生数量微乎其微,但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学生、教师、以及我国教育体制各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而言,我们在高三时听到最多的鼓励是“现在辛苦一点,到大学你们就解放了”,“大学里没有老师管也没有父母管啦,到时候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们听到的太多太多,所以“到大学再也不用学习”的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的行为,甚至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不久后就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而大学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兼容并包,绝不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填鸭式的教育,所以大学老师就不会像我们以往所接触到的老师一样强迫我们学习,他更侧重的是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一旦将禁锢我们很久的枷锁打开,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很容易被别的事情吸引注意力从而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学生管理问题,从管理主客体的角度看,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所以,我们解决问题要从主要矛盾入手,首先需要学生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抛开自身的原因从别处入手。其次学校可以定期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大学课程,注重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和严格的考核要求来督促学生学习。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给予正确的导向,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学生和教师良性互动,真正投入到教与学这一活动,大学才有大学的意义。所以,高校要想提升教育质量,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劝退。因此,教育机制的建立既要考虑到学业质量的提高,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凭借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更不能因为考试成绩差而大量劝退学生。

再次,我们应该完善大学的招生机制,给学生转专业或是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从而避免学生因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信息不对等等问题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同时,由于很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都是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对等的,导致很多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不重视。所以教育部门应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大学的所学专业与社会职业直接挂钩,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改变培养方式为主,以“劝退”等类似于这样的淘汰机制为辅。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用自己的行动阐述真正的“大学之道”;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在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加以人文关怀,与学生真正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作为指导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育部门,应该在建立和完善良好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所学能够真正运用到社会所需上,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