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曹珉英:雾霾君来了,预警也被盖住了吗?
发布日期:2016-12-12 阅读:

雾霾君来了,预警也被盖住了吗?

曹珉英


一、事件始末

近来一段时间,雾霾又一次吞没了北方的大片天空,一瞬间就引发了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据悉本轮重污染天气从黑龙江开始,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无论是各地的新闻还是自媒体都竞相报道,广大民众也纷纷在朋友圈用文字和图片讲述自己的“雾霾故事”,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无一例外地跟雾霾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遭遇这四面“霾”伏,让人“心痛得无法呼吸,找不到蓝天留下的痕迹,眼睁睁地看着霾,却无能为力”。但让人心塞的,不只是雾霾本身,还有某些地方在重霾下的神经末梢麻痹。

环保督查组在现场检查时发现:大庆市严重污染持续37个小时,其中AQI(空气污染指数)达到500持续24个小时,应启动红色预警,但大庆市仅预测到一天重污染,实际启动了橙色预警;哈尔滨严重污染持续26个小时,AQI达到500持续14个小时,但仅启动了蓝色预警;内蒙古通辽市近2天AQI指数持续达到500,在环保部及自治区环保厅督促下,才启动蓝色预警。环保部在11月6日召开会商会议上,对此类事件进行了直率且严厉的批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民众舆论的普遍关注。

二、舆论反映

雾霾都爆表了,有的地方PM2.5小时值甚至两倍于“爆表点”了,却不启动红色预警,或者是反应来迟,这让很多人愤怒值满格:都这时候了,空气重污染预警系统还“打盹”呢在大庆等地,灰霾锁城那么严重,民众没等来风也就罢了,还没等来应有的预警,最终却等来环保部对其预警不力的通报,这叫人无语以对:雾霾天里,学生该减少室外活动乃至停课的不减少,对易感人群的防护提示也没有,到头来,工地该停工的还照旧施工,扬尘依旧挥洒,这置公共安全于何地?更有民众从此次有些地方“雾霾爆表却不预警或低级别预警”的问题中看到:除了雾霾天气还存在有另一种“霾”政策落实、法规执行层面消极应对的意识之霾有些部门关键时刻都不绷紧弦,日常治理又能“走心”到哪去呢表达愤怒、无奈、失望等情绪的“霾怨”声不绝于耳

三、事件反思

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是基于当前我国异常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提出的,旨在提前预警、及时响应,避免重污染天气的持续恶化,加强对公众健康的防护。重霾本该是“应急应对集结号”,当某个地方霾祸来袭,必须尽早启动对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针对灾害性天气启动应急措施,也是“防灾”题中应有之义——尽管这难以根除污染过程,可它能拉低污染峰值,也是将公众健康权在政策考量中“置顶”的必要举措。

发布预警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首要环节,也是启动应急措施的必要程序,表面是预警的问题,实质还是政府缺乏法治思维,不依法依规办事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均制订了专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这些预案看起来相当完善,有时却在重污染天气到来时沦为一纸空文。正所谓重度雾霾之中,机器照响,工地照开,污染照排,应急机制停在“纸头”而未落到手头。既然依法制订了雾霾应对预案、规定了相应级别的预警,那么在条件成就时即应启动相应预案。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不启动相应预案,都是对规则的违背,也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

预警发布滞后,也凸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能力和信心不足。环保部关于此轮重污染成因分析的会议上指出,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元凶”。北方冬季取暖季,与雾霾天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用具体数据也能明显看得出,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问题。按理说北方地区对此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治污的措施,可有的地方预警都后知后觉,其治污能力与决心也难免让人怀疑。当然雾霾不是一日之“果”,不能仅靠临时性应急,应急响应终究是治霾的“紧急形态”,而要永久性地跳出“雾霾困扰”,还需从控污减排等治本层面狠下工夫。但“呼吸保卫战”既要靠平时做好防控基本功,也要切忌在应急层面掉链子。地方必须在平时和“霾来时”两种状态下都做好准备,毕竟,日常化治霾的效果,时间久了才看得出;雾霾天的应急,则关乎空气短期内能否迅速转好,更直接显性地关系民众呼吸。

说到底,面对重污染天气预警不及时、应急不主动,根本上还是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将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落到实处。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每当重污染天气到来,也总会引发公众高度关注。面对公众关切,政府怎能不积极回应、不主动发声?面对雾霾中依然冒黑烟的烟囱,照常尘土飞扬的工地,政府怎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或许对某些地方官员而言,启不启动相应预案应对雾霾或还有其他考量,但健康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若官员连公众最基本的权利都敢漠视,公众还能指望什么?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抗击雾霾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只有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呼吸”放在心头,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凝心聚力共保一片蓝天。

    雾霾爆表却不预警,实际上饱含着不负责任的惰政气息,对环境问题的集体宽容,很容易埋下隐患,并使这类隐患继续潜伏、恶化。去年12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明确表示,对应急预案启动不及时、应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期待这次督查结果,也唯有问责托底,才能让雾霾应急响应机制得以施行,而非虚设。更期待,能以此为戒,各地不断提高自身防治污染的能力,在今后的污染应急预警应对中能针对具体情况,有效开展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