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钟佳燕:西安城区道路“以克论净” 你怎么看?
发布日期:2017-05-03 阅读:

西安城区道路“以克论净” 你怎么看?

 

一、舆情概况

28日,《西安市城市道路“以克论净 深度保洁”作业标准(试行)》发布,明确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标准等。最近,西安市城区一些街头出现了这样的新岗位——道路保洁作业标准检查考核员。考核员随机放下一平方米的木框,把框内的灰都扫进小簸箕里称量。一级道路要求每平方米灰尘不超过5克。这种考核方法俗称“以克论净”。搜索“以克论净”相关新闻发现,这是沙漠边缘城市宁夏中卫2015年首创的城市“深度清洁模式”,此后,山东、河北等地均出台过相关规定。

425日,人民日报微博评西安“以克论净”:别把环卫工当“软柿子”将以克论净,让城市一尘不染,初衷良好。可将层层压力“转嫁”给环卫工,是否有捏“软柿子”之嫌?处罚力度一旦过于苛刻,环卫工能否承受得起?光靠环卫工,城市很难洁净。一座城市宜居之处,体现在容颜光鲜,更体现在有人情味、决策更规范。这更是把这一事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各方观点

其实,以量化指标来强化城市保洁责任,把环卫工作精细化,“以克论净”模式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各地经验也显示,这一做法对督促环卫工人履行岗位责任,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有很大助益。不过,就如同当年以苍蝇数来衡量城市公厕标准一样,“以克论净”该模式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质疑。

部分网友认为:盯住浮尘,更要盯住责任。用精细化的方式来提高环卫工人的岗位责任意识,但更应该强化责任的对象。治理城市环境卫生,最关键的还是应该追根溯源去寻找问题的生成原因,比如在城市垃圾管理方面,推进垃圾分类;针对工地扬尘、垃圾乱倒强化行为人的主体责任,以及执法者的监督责任等。治理城市环境卫生,环卫工人要勤快,执法监督者更要勤快一些。就此而言,盯住浮尘,更要盯住责任。

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以克论净”考评环卫:别忙着一棍子打死。事实上,对于公共卫生,国人大多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在各级政府或机构组织的环卫评比中,也多凭“观感”,靠“印象分”,从未量化到诸如拿标尺或秤来检验的地步。然而,公共环境卫生意识的养成却必须有严格甚至苛刻的制度约束。广州力推垃圾分类多年,始终难获大成效,为何?这既有生活习性的因素,更由于人们对环境卫生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一时难以接受。显然,粗放式的环境卫生监管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适时引入标准化、精细化考评是题中应有之意。至于是否“以克论净”还是采用其他标准则大可探讨,但先别忙着一味否定。

三、事件评析

我认为,这样的规定至少有三点有待商榷:

1、如此规定是否确有必要?每个规定的出台都应该有其必要性,“以克论净”必要性并不充分。道路是否达到《标准》所要求的“道牙无尘,路无杂物,设施整洁,路见本色”,光凭一双肉眼就能看出,根本就不需要先用毛刷收集灰尘,再用电子秤来称重。有人可能会说,“以克论净”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这没错。但是,每平米5克灰尘和“肉眼看上去干净整洁”的差别有多大?这种差别对行人的舒适度、街道的整洁度和整个城市的宜居性又能有多大提升?对于这些问题,还得持怀疑态度。据中新网报道,在西安,“以克论净”新保洁标准自查考核官已经正式上岗,考核官将采取明查与暗查、抽查与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进行考核。那么,这种人力物力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划算?

2、环卫工人的权益谁来保护?这样的规定出台前是否征求过环卫工人这个群体的意见;如果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有多少意见被采纳了、又有多少意见没被采纳;采纳和不采纳的理由分别又是什么?据报道,新标准出台后,要想保持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达标,环卫工人们经常需要加班,“现在每天至少要扫四五遍,从清早4点起来差不多要干到下午6点”。环卫工人大多是年迈的老人,这样的工作强度,他们身体是否受得了、长期性的加班是否有补贴?这些问题是否讨论和论证过;“3次不达标就被辞退”太过严厉,仅仅因为每平米灰尘一两克的差距,就辞退环卫工人,“过罚”明显不当。

3、这种文件生命力在哪里,能执行多久?城市的街道不是办公桌,也不是家里的餐桌,更不是实验室,用毛刷和电子秤如此精细的工具来验证其整洁程度,能坚持多久?我想,类似于洒水车这种更实用的大型工具才更适合城市街道。“以克论净”让我想起前几年很多地方出台的关于公厕卫生标准的规定,即通过“数苍蝇数量”判断厕所干不干净。无论是“以灰尘克数论净”还是“以苍蝇数量论净”,都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很多文件出台前,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并不充分,以至于文件刚一出台,就引起极大争议。但愿有些部门在起草类似文件时,少一些闭门造车,多一些开门纳谏。

每平米不超5克灰土,“认真”态度固然有理,但标准之外不应缺少关怀、脱离现实?与其计较微尘,不如多从“仰之弥高”的长颈鹿站牌、“卑躬屈膝”的跪式窗口改起。精细的公共服务,不应是以克计尘的苛刻。让人称心如意的功夫,却在电子秤之外。“科学主义”指导下的量化管理,很“科学”,但却忽略了人性。当量化成为一种话语和霸权,工具理性便成了绝对真理,而同样重要的价值理性却被批评为“不客观”和“不科学”。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