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范惠芹:起底职业 “黑粉”江湖
发布日期:2017-06-05 阅读:

起底职业 “黑粉”江湖

一、 事件概述

      北京青年报5月2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网红文化的不断发展,黑粉这一群体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此盈利的团队。这些人被称为职业黑粉,也被普通粉丝简称为黑子或职黑。经调查发现,一些职业黑粉头会拉一些下线,接单后先由粉头编好文案,再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各个下线手中,双方根据工作量按日结算工资。

二、 舆情观点

      有网友认为:在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与驱策下,“黑粉们”大赚黑心钱,道义情操、人格尊严被远远地抛弃。“这才是真正的脑残粉”,“自甘堕落的节奏”,“污染社会风气”。
      冯海宁认为: 打击职业黑粉,被侵权人要善于取证、勇于维权;网络监管部门要主动净化网络环境;而司法机关则要从严惩治违法行为。此外,网络平台也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也有网友论之:治理“职业黑粉”有偿骂人的网络乱象,严厉的法律非常必要,但在法律界定模糊的灰色地带,他们引发的网络暴力同样需要重视。能否通过立法更加精准打击,如何联合互联网运营商起到合力打击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别让职业“黑粉”损害网络文明

三、 自我评论

      在我看来,职业黑粉之所以存在并不断壮大,首先因其混杂于网民中难于甄别——娱乐明星和网络主播都属于公众人物,网民对公众人物具有发表看法、进行批评的权利,职业黑粉恰恰利用了这一权利;其次是不健康的娱乐文化、网络环境,给了职业黑粉滋生、成长的土壤。职业黑粉目前主要出现在娱乐圈,被娱乐圈明星和经纪公司所利用,或“黑”竞争对手,或通过玩“自黑”来自我炒作。这说明娱乐圈对这种“黑”人服务有很大需求。另外,虽然打击网络谣言一直在行动,但针对职业黑粉似乎还没有相应措施,亟待有关方面出手治理。
      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职业黑粉已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了一群以损害网络环境、侵害他人权益来获利的无底线的“网络害虫”。
      而网络环境又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黑粉在赚取昧心钱的同时,不仅无助于社会生态的改善,反而给社会制造了污浊空气、杂音噪音、混乱动荡,这无异于是另一种网络暴力,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面对职业“黑粉”风行,相关部门不能做看客,应积极应对,正本清源,打击这种另类的网络暴力,让他们由黑变白,从阴暗走向阳光,以维护网络环境。面对着如今职业“黑人”已经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甚至一些“战斗力”强的下线通常有几百个账号,在此链条上,既有负责拿钱喷人的“黑子”,也有负责联系“黑子”、给他们发单的“群主”,以及位于链条最开始一端的需求方客户的情况。要斩断这根链条,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被“黑”者应加强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并且也要加强甄别的能力,在面对自身名誉权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缩,要敢于与“黑粉”较量,坚决对网络暴力说不!要顶得住精神的压力,主动报案,将“黑粉”背后的推动者绳之以法。 
      第二、对于明星、网络主播及其背后的经纪公司、直播平台来说,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懂法知法,更要明确知道违反法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严禁利用网络力量传播虚假信息,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损害网络文明,也不可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主动营造良好的娱乐圈氛围。  
      第三、对这样的职业辱骂者,法律也并非无计可施。我国宪法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诬陷;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因此将“职业黑粉”以涉嫌侮辱、诽谤追究法律责任,为治理这类网络乱象指明了方向。
      但是,与目前这一乱象的发展速度相比,法律的惩治力度却远远不足。原因与“职业黑粉”特殊的性质相关,一是数量多、分布广,与普通网友鱼龙混杂、难辨真身,网络暴力受害人若针对单个网络账号追究法律责任,打击效果甚微;若指控其团队作业,又该如何证明?网络证据采集往往存在困难。二是“职业黑粉”套路繁多,若采取长期战略,辱骂、攻击的力度小但时间长,同时采用暗示性的攻击言语,仍然能给受害人以较强的精神压力,或者让其声誉每况愈下。而且“职业黑粉”如打不死的小强,依法查办几个网络账号,马上能够再起一批,在利益的驱使下,它的发展动力很难枯竭。 
      因此,治理“职业黑粉”有偿骂人的网络乱象,更需要的是被“黑”者主动维权,当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与监督。网络之地不是谣言的集散地,用制度净化网络空间,还网络一片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