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周杨阳:“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吗?
信息来源:学院学办 发布日期:2017-10-05 阅读:

一、舆情概况

(一)事件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知识付费”这个新名词就逐渐走入了公众的视野,“分答”、“得到APP”、“知乎live”等付费问答软件应运而生,许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纷纷加入。今年春天,北京大学教授薛兆丰在“得到APP”上开设专栏,每天用10分钟左右音频讲授经济学常识。短短半年间,这款收费199元的课程就拥有超过17万订阅者,收入接近3500万元。

尽管“知识付费”火了,但也有许多“大V”半路退场。8月25日,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得到APP”发布致歉,表示“因为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公司的现实发展局面,无奈之下做出了停更的决定。”9月11日,网红papi酱也因为相似的原因选择退出“分答”付费社区。

(二)“知识付费”的发展历程

国内主流知识付费app始于2015年。2015年3月,果壳网出品的“在行”上线,提供行家一对一服务;同年11月,罗辑思维出品的“得到”上线,主要提供知识服务。

2016年是知识付费平台爆发式发展的一年。在知识冗余和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2016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知识付费的产品出现:4月,问咖、值乎上线;5月分答、知乎live上线;6月,得到app“李翔商业内参”、果壳“职场沙龙”推出;8月,知乎专栏赞赏功能、雪球问答、vipabcV来秀直播、联想“知了问答”上线;9月,虎嗅推出付费会员,提供深度报告等内。

2017年,36氪付费专栏“开氪”,豆瓣旗下的“豆瓣时间”陆续上线,又一次激起了行业波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名人和各行各业专家的加入,也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付费”悄然成为社会新风尚。

 

二、舆论观点

薛兆丰教授的走红,papi酱和罗永浩的退场,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内容生产模式、知识变现等问题上。“知识付费”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引发了民众的思考及讨论。

一些网友认为,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众对生活技能和职场经验等方向的“求知欲”不断提升,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巨大的知识产权贸易量来看,知识付费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些网友则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收费咨询已经比较成熟,现有的知识付费暂时未必是刚性需求,即使有刚性用户,规模可能也不够大,因此发展空间也许比较有限。

根据企鹅智酷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网友认为知识有偿分享“是趋势,有价值的内容本来就应该付费”;但持消极态度和观望态度的网友并不在少数——25.5%的网友认为有忽悠和炒作的成分所以并不看好,25.2%的网友则表示知识作为产品不好定价有待观望。

 

三、个人观点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付费”的前景未来

“知识付费”之所以会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线支付的逐渐普及,为“知识付费”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二,观念方面,信息泛滥催生人们对优质资源筛选的渴求,个体权利的意识逐渐觉醒,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引起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必然会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于“‘知识付费’时代会不会来”这个问题,固守对现在的理解去遥想将来,难免迷茫顿挫;但抱着对将来的期待反观现在,定有新的启发。

(二)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知识付费”的脉络走向

“知识付费”引发潮流,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味否定,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一方面,网络平台用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方式实现知识付费,可以说是一种交易方式的创新,其价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大,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管理跟不上,“知识付费”也可能慢慢被玩坏。

对于“知识付费”,我们要顺应潮流鼓励发展,但也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就规则而言,新的服务合同和消费关系暴露了现有法律的空白,著作权和隐私权保护等领域也都需要更成熟的法律体系作支撑;就内容而言,海量信息如何被有效筛选,货不对板的现象如何得到合理规避,则是开发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知识付费”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