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分析
芮慧华:《凌晨3点不回家》,加班文化是否提倡?
发布日期:2018-06-11 阅读:

一、事件回顾

这两天,在社交媒体上被一篇《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刷屏,虽然文中视频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短片中展现了三个场景。场景一:一个试用期小女孩,因为老板明天要一份并购演示PPT,所以凌晨还在公司制作PPT文案。即将要完成的时候,因为电脑蓝屏导致文档没有保存,求助无果后重启电脑,但文档已然不在了;场景二: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制片人,因为片子一直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不仅要协调模特的邀约时间,还得一遍遍重新来过,而同时异地的男友来到她的城市,希望可以和她见上一面,可是无奈工作太忙,男友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她的关系;场景三:一位几岁大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白衣天使,已经下班的她接到老公的信息,说孩子高烧不退,她正准备往回赶的时候,医院临时来了出车祸的伤员。由于人手不够,她不得不选择留下,经过紧张的忙碌后,瘫坐在地上的她打开手机,看到孩子依旧发着高烧,来不及回复的她,被一声“2号病床心跳骤停”,叫回了坚守的岗位。那一份份的坚持感动了无数观众。

二、舆情概况

短片的故事进行到这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共鸣,纷纷讲述自身的经历,有的网友留言说:海外留学,打工到夜里12点回到住的地方,洗个澡继续赶做教授安排的任务到凌晨4点半,睡了5个小时之后起来看到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值得可怜的,自己选的路,再累也要走下去,只要前进就是在上坡的路上,停滞不前才是在低谷深渊。还有的网友说:2018年3月底,那是我第一次来广州求职,为了节省下房费在花城广场呆了一晚,彻夜未眠,身上被叮了无数个包包。凌晨六点,拖着疲惫的身体和重重的行李箱,搭上两班地铁,坐上轻轨回珠海的学校。回去之后,狠狠地睡了一天一夜,谁也叫不醒。生活,有很多磨难,但有人需要我们。作为90后,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我们没理由不努力,没理由放弃,只有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前走,愿所有努力的我们,都终将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的确,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但有更多网友提出,短片里的加班文化不值得提倡,虽然年轻需要奋斗,但加班要适可而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长期熬夜,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也有可能会导致失眠抑郁,损害身心健康。

三、舆情思考

短片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一种奋斗者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一种加班文化。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手,还是羽翼渐丰的白领精英,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奋斗。但是工作认真拼搏的程度是要以加夜班到几点来衡量吗?加班文化是否值得提倡呢?

在我看来,加班文化是不值得提倡的。 从健康角度看,人体的最佳排毒时间是夜间的11点到凌晨1点,当人体在这段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的器官就在这个时间段得以休息和进行排毒。加班到凌晨三点,这个时间已大大超过排毒的时间段,长此以往,机体器官得不到修整,一系列疾病也将会接踵而来。青年一代虽然精力旺盛,虽然要奋勇拼搏,但是也经不起长期的如此消耗。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再努力的拼搏换来的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因为工作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生活中一团糟,那工作的意义何在?

从效率角度来看,加班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仍需正常时间上班,那么留给自身睡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当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的时候,整个人的工作专注力以及工作效率会持续下降,会影响当天的工作效率,那么当天的工作任务在正常工作时间完不成,就又需要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加班来赶工,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从情感角度,经常加班到深夜会难以顾及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与他们相处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其中所伴随的情感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长期以这种模式进行工作,会不断增加自己情感中的紧张,焦虑的因素,从而无法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基于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和考量,我认为青年一代人需要奋斗,但是加班文化不值得提倡。在有效的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难道不是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其实,现在的许多现代企业也不再以血汗工厂为理念,例如谷歌、微软,他们会把公司环境打造得非常舒适和极具人性化,还会给予员工休闲娱乐的时间,目的也就是希望员工能寓工作,寓生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活跃思维,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懂得平衡工作与生活,感受工作和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