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爱教乐教,激发个性,风格多样——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发布日期:2020-03-05 阅读:

                                   供稿 李建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承担着思修课和相关通识课的教学任务,是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面对重大疫情危机,教研室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力争克服疫情影响,更高效率地提升全校的思修课和通识课教学质量,更加优质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教研室在2019年建立的翻转课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础上,在假期多次召开视频教学会议,探讨疫情期间如何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鼓励教师在全面研讨思修课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各自学科背景,激发教学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奉献出思修课大餐



郑根成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旗帜、以文化为主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自主学习,强调在教学的互动与分享中帮助学生建构思想的方法,强调在教学的互动与分享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在深度互动与共享中推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本科生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力。他认为疫情下的线上教学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每次课程课前公布讨论主题,由指定小组收集材料、分析问题,推导观点。整个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小组多次交流,指导材料收集的方向与方法,帮助分析问题,再将讨论材料发布于班级群中,请全班学生针对材料提出问题,由主持小组回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的正确逻辑进路应该是怎样的?何为思想?如何思想?我们当如何理解价值及其意义?等等。


陆丽青老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现实情况将教学形式定位为讨论式教学。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发声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汲取营养,她决定将麦克交给学生,自己隐身做一个服务者观察者引导者。虽然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但陆老师说自己并不轻松。作为服务者,她发布群公告、建设平台、上传阅读资料、在各平台全天候做好客服工作;作为观察者,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并做好记录,做出恰当回应;作为引导者,在组长群中出谋献策。通过一周的运行,课堂效果良好。每一次危机,都是转机,疫情过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每个老师的锦囊中定会增加不少妙计。

魏彩霞老师根据慕课教学内容,设置10个话题,分发给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10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话题。每个小组将自我认知和同学们的讨论相结合形成5000字演讲稿和15分钟的PPT。再根据课上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对讲稿进行修改,撰写心得,其他同学则在听课后回到慕课讨论区重新修改自己课前发布的帖子。随堂考题目直接从讨论区问题中抽取。通过这种反复的打磨,加深了讨论的深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刘晓梅老师一向做事细腻、耐心,更喜欢传统交流方式的她为了跟上节奏,从接到线上教学的通知后,便全身心地浸润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和学生一个个地打电话、建微信群、QQ群、钉钉群,学习微信语音、钉钉直播和视频授课。终于,在试运行周开始在网上课堂中和学生顺畅地上了。一周下来,她调侃道:虽然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我都得改掉‘拖堂’的习惯,但学生的侃侃而谈,让我们都很享受线上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

邱环老师寒假中忙碌于探索各种教学平台,一步步自学学习通、钉钉直播等软件的使用,发动亲友群做课前试验……邱老师说:过程虽然波折,但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当自己的课受到学生欢迎时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李建伟老师将主要知识点精炼为《爱的教育》专题,利用每节课的前20分钟对理论知识进行阐释,讲解难点并进行答疑。每节课开讲前一周,组建主题讲解微信群,对主讲者进行重点辅导。秉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紧密结合疫情,依托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爱的教育:案例·解读·感悟与传承》,带领学生进行疫情期间典型案例的品读、分析、感悟和点评,引领学生开展主动式、探究式学习,挖掘其中蕴含的爱与教育,与学生共同完成体验式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领悟和吸收知识,学会爱与担当,做一个高情感的人

沈卫星老师和姚月红老师虽然本学期没有教学任务,但积极献计献策,组成后勤组智囊团。兼职教师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辅导员的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丰富教学内容。

教研室全体专兼职教师本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学的负责,激发教师线上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活泼、有效地创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