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在学院1240会议室成功举办“钱塘学术论坛”第一讲。会议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教师、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朱栋荣作题为《“西力东渐”时期中国人的世局观》的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副主任夏金梅副教授主持讲座,马中化教研室全体师生参加。
朱栋荣的讲座从“先秦时期的变易说与帝制时期的守成状”、“‘互鉴’观的生成及其内在的张力”、“‘序进’观的生成及其爆炸性的影响”和“何以因应序列:‘循序’抑或‘躐等’?”和“讨论:进步主义之接受:观念抑或工具”等角度展开。朱栋荣指出:“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有着丰富的变易思想,但在政治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是对现状的守护。每当变法或新政作为一个政治议题提出后,抗拒变法之声往往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甲午前,中国人基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知,形成了互鉴的行动方略,自强运动应运而生,甲午后,基于天演与进化的认知,形成了序进的行动方略,导致以更张政体为目标的持续推进政改运动。”
朱栋荣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和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向与会人员讲述了近代国人面对世界局势变化的思考与探索。他以历史的视角回答了中国人的世局观从“变易”、“守成”到“互鉴”“序进”的过程及原因,回答了近代国人在“西力东渐”背景下对中国政体构建的思考和探索,讲解详实而生动,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思考交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主任于希勇表示:“这次学术讲座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我很受启发。朱栋荣老师的汇报从核心关键词来讲,最核心的是“西力东渐”。“力”,不仅包含了“文力”,还包含了“武力”。“文力”是既有文“治”,又有文“制”。“武力”就是指科技和器物层面的。朱老师的汇报带有非常深厚理论层次,非常讲究义理和考据。希望我们研究生的学习也要非常注重义理,注重史实的考据,这是朱老师给我们的经验。于希勇还强调,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生,我们考察社会,研究问题,要注重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要立足国情,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夏金梅表示:“这次学术交流是我们大家一个学术思考的过程,对同学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以后这样的学术交流会陆续展开,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夏金梅还向同学们指出,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生,要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要细细研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
马原理教研部教师于爽也参加了此次讲座,她表示:“今天的学术交流,我收获丰富、获益匪浅。我们可以从朱老师讲的内容中,从历史的考察中,学习到一些经验:我们现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先辈们在迷茫探索中一步步闯出来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现在要更加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
2020级研究生杨杨:“朱老师的讲座给我很深的启发,结合我们中国当下面临的‘两个大局’,我们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从历史中找寻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答案,我们决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要坚信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在历史道路中摸索出来的,不是照搬而来的‘飞来峰’。”
2020级研究生郑泽钰:“从历史上看,近代中国面临着一个世界大变局,中国人在救亡图存中找寻到了中国的出路。观之现在,我们面临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段时间,中央党校推出一部关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著作,让我对其中的问题有所思考,结合今天朱老师所讲的,我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走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师杜利平从朱老师讲述的内容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时展现的制度优势的思考,引发了与会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2020级研究生包晓菲:“中国抗疫所展现的制度优势正是使中国战胜新冠疫情的关键所在。在中外不同制度下,处理疫情的态度和政策也是各个国家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生动写照,在世界多样性的背景下,我们要尊重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共同战胜疫情。”
2020级研究生孟洋:“我认为,我们解读宣传抗疫的制度优势,应该分两个层次展开,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要让西方听得懂、看得懂、读得懂我们的制度优势;第二步,我们再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接受和借鉴的问题。我们不是要强行推广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我们也不拒绝其他国家学习我们的先进经验,只是这种经验的学习一定要在认可中国、接受中国并结合自身国情本土化的框架下进行。”
本次,“钱塘学术论坛”第一讲给我院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师生广泛参与,热烈讨论,既开拓了视野又收获了知识。至此,学术讲座在师生们的一片好评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