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任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评为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评为中组部、人社部的“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社会兼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20部,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个,先后获得过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4月12日晚,我院特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辛向阳作“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线上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梦云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
辛向阳从六个方面展开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的具体表征、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一、主要矛盾转化与美好生活。主要矛盾转化与美好生活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更高的物质文化;二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三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需要内容的扩展,而且是需要质量的提升;四是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的客观需求,还要注意人民的主观感受,也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六大需求的增长为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分别是:民主需求的增长、法治需求的增长、公平需求的增长、正义需求的增长、安全需求的增长、环境需求的增长。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有很多目标,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实现共同富裕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有三个基本维度:一是社会能为人们提供的精神生活条件;二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程度的衡量;三是国民精神状态与个体精神追求境界。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全面共同富裕有重大意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教育、科学和文化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民主法制观念是实现物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再次,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几方面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精神生活紧密结合的路径;实现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精准供给;加强互联网空间的管理和内容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辛向阳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中提出的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四个原则,并对四个原则的特征作出总体性概括:一是系统性,这四个原则是系统观念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二是辩证性,这四个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在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中的生动展现;三是战略性,这四个原则是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待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
六、实现共同富裕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越来越广泛;二要完善福利政策与注重经济效率相统一,在这种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三要防止阶层固化和流动渠道堰塞,畅通向上发展向上流动的各种通道。
辛向阳,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任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评为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评为中组部、人社部的“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社会兼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20部,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个,先后获得过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