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中华文明起源及特性,探求宗教学理论新突破,厘清古代中国的宗教属性,11月3日下午,我院特邀复旦大学教授、原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谢遐龄先生作题为“古代中国的国家宗教”线上专题讲座。
谢遐龄教授认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及特性,涉及中国古代宗教的判定,也关系到当代国民信仰状况的认定。讲座以评价美国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1961年写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的方式,探求宗教学理论突破,厘清古代中国的宗教图景,具备学术性、知识性。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讲座驳斥了当代70%中国人没信仰的论点,确认中国人有信仰。中国宗教多神信仰构成中华民族宽容兼涵的性格,与一神信仰易生排他、偏激性格迥异,富有正价值。
在互动提问环节,谢遐龄教授与在线师生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互动,耐心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相信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我院师生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宗教的了解,也激起了我院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讲人介绍
谢遐龄,男,籍贯浙江省温州市,1945年出生于重庆市,1962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本科,1978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85年获博士学位留系任教,历经社会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社会学理论两个博士点导师。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副主任。代表作:《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博士论文),《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近年关心古代社会的宗教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