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树立学术规范理念,促进科研知识求真与创新,3月16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建伟应邀为全体研究生开展了主题为“养真感情、下真功夫、寻真问题、做真学问、创真思想——做一名专注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的线下讲座。本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于希勇主持,我院全体研究生参加。
本次讲座由“修道”与“炼术”两个部分组成。
何以为道?李老师首先从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得道真人”潘懋元先生谈起,与在座师生深论如何做“真”研究的真人。他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的“爱的教育”的研究理念与理论成果,讲述了潘懋元先生倾其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指出该学科的开创本质上是“爱的教育”的产物。接着,在理解“何以为道”的基础上,他与在座师生展开有关“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讨论,以匹兹堡银行抢劫案为例印证了“人存在不自知的认识盲区”的观点。他警示在座师生切勿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氛围之中,要学会评估自己的智识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同时,他指出,教师、学生中存在着有效认知的自我夸大、自我情感的误知与虚化等“真”问题,正是当下“马学科”建设与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李老师认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浓炽情感的人才能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何为炼术?李老师从自身的“爱的教育”的科研经历、理论成果出发,向在座师生介绍了三种学术研究的类型,分别是专套热“点”型、由点扩“面”型、逐层递“进”型。其中,逐层递“进”型学术研究要求极强的专注性与深度性,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研究对象领域内的主体之变、特征之变、观点之变、理论之建。最后,李老师结合我院研究生毕业论文从如何选题、前期基础、创新之处、自我诊断等七个方面,反复强调选题的重要性,给在座师生以极大启示。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老师耐心倾听了同学们提出的“道的本质”、“如何理解认知盲区”以及“如何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爱”等问题,并做出了建设性的解答,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最后,副院长于希勇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是一场针对论文选题的警示课,其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严谨、科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一场有关“爱的教育”的宣讲课,引导学生“寻真”、“求真”;这是一场贯通“真”与“善”的理论课,告诫在座师生要在真学实干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价值与实践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