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2页。)“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页。)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05页。)我们要深刻学习、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师说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民美好生活全面实现的关键向度,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尺度。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共同与差异的有机统一、共建与共享的耦合互动、阶段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结合等主要特征。当前,应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建设美好社会以及优化生态结构,协同助益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李梦云,余其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01):76-83+159.)
青马说
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李梦云教授《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一文的深入研读,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刻认识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强化精神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着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
导学研团队简介
李梦云,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领军人才、浙江省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会首任会长,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工商大学党史党建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社科联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央“马工程”委托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8项、其他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
作为研究生导师,李梦云教授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也关注学生生活情况,亦师亦友。导学研团队在李梦云教授的引领下,立足科研与学术创新本职,持之以恒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沃土。团队现有在读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人。近2年指导博士研究生在读人数8人(含2024年拟录取3人),近3年指导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6人,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6人分别考取了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4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升学率60%。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李梦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聚焦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与精神谱系、共同富裕中的精神富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等方面研究。李梦云教授指导硕、博研究生发表CS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期刊2篇,AMI核心期刊4篇,省部级以上报纸理论版10余篇;2名研究生主持校级课题3项,指导研究生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多位研究生参与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多项。在李梦云教授指导与培养下,目前有6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位研究生获评浙江省优秀毕业生,5位研究生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位研究生获得“微党课比赛”一等奖。
研究生简介
于浩宇,男,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2024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拟录取),“溯源思想·立足浙江·放眼人类”研究生团队团长、“星火”宣讲团团长。在《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发表理论文章2篇,参与撰写相关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项,多次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等;多次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志愿时长70余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