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综述
发布日期:2024-12-03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1月16日,浙江工商大学在杭州举办第三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90余家单位和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多视角、跨学科、全方位交流。

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国祚说,开展“两个结合”研究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性和学理性,勇于承担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任务。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说,“第二个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本质上使文化主体性更加巩固。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视野和文化意蕴,增强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主任刘建武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文化的平等性,基础是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两者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陈立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用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巩固的多维阐释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应当坚定站稳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主动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塑造中国精神。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何显明认为,“第二个结合”重大命题的提出,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的文化主体性建构意涵。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根基,推动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内涵及表现形式的现代转型,激发出其内在生命力,确立起顺应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文化主体性。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伟光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灵魂”所在,也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逻辑起点。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走向现代化=与传统割裂=失去文化主体性”的魔咒,跳出了西方文明一统天下、强势同化其他文明的历史惯性。“精神独立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在自信之中守正创新的前提条件,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蕴和价值支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张彦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独立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唯物史观视野中进一步表达为精神独立根源的实践基础、发挥精神劳动的能动性以及精神自立自强等。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关锋认为,要提升理论自觉性,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实践导向和守正创新,构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俞祖华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彰显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巩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文明的复兴,必须依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其奠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冉认为,“古今中西之争”不在于文化本身,也不在于文明本身,其实质在于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之路。回望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在加速积聚,正日益显现出文明复兴的可能性。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朱安东认为,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为“东升西降”的趋势。在文化领域,西方思想界感受到明显瓦解感,主流思想、理念、理论无法解释当前困局,提不出解决方案。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完成“两个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熙国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真正做到“为人类求解放”;二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让人民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三是真正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解、让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四是真正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五是积极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互鉴推动不同类型文明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让各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两个结合”与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研究的原则与路径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科学机理,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范希春提议,应由学校和科研机构组织跨院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综合性的合作研究。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青卫认为,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能够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共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需要夯实底气支撑,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特色布局;尊重文化差异,规避国际传播受众矛盾冲突;破解舆论霸权,创新国际传播文化引领路径;强化风险应对,营造国际传播有利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