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5年第1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契合
发布日期:2025-03-18 阅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契合

李梦云   韩兴武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以来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在国家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的相关表述经历了由奋斗目标到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再到具体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断  深化,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二者之间的  契合性也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  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35) 当前,国内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在关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样 态、中国式现代化与美好生活价值理念上的契合等方面论述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紧密关联。然而,对于二者内在契合的系统性阐释仍然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明确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价值逻辑、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对二者的契合之处进行深入剖析,是理解为什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P19) 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价值向度上的一致性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契合的价值逻辑,是指二者在价值理念和 价值认同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也是“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的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 现代化。”[3] 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在价值向度上高度契合。

第一,价值取向的内在契合。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能够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主体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与现代化成果的享 有主体的完美融合,从而更好保障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的奋斗热情。

一方面,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生活就 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4](P323)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的现实表达。其一,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受益主体。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为美好 生活努力奋斗,正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践行。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42) 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根本上也是符合广大人民 群众根本利益的。其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奋斗主体。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P164) “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 绝对无法实现”。[7](P28) 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其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美好生活的评价主体。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 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8](P191)  美好生活的确证不仅是理性思维的问题,更是感性实践 的问题,通过感觉,人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自身生活的发展变化。为此,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人民切身感受,致力在发展中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它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 发展模式的批判与超越。正如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 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5](P46)  西方现代化受资本逻辑驱动,造成了人依赖于物的异化,人们往往会产生人之外的物质力量决定人类的解放发展、发展生产力就等同于发展经济、人的感性直观决定人的实践活动等错误观念。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了资本增殖与扩张而剥削无产者个 人,这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2](P18) 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理个人与国家、自我与他人、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人与自然、 中国与世界等方面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同时也是现代化成果 的直接见证者和最大享有者。

第二,价值追求的内在契合。促进和谐共生是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 的价值追求。在内容层面,和谐共生主要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共 同发展也是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遵循和谐共生理 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自然界的  一部分,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必然要与自然界不断发生交互关系,马克思指出, “动物 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  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8](P162) 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为满足某些不合理的需要会破坏自然环境,当人的需要成为“合乎人性的需 要”[8](P185)  时,人与自然方能和谐共生。美好生活内含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类历史上,西方现代化曾对自 然环境造成了相当的破坏。恩格斯曾发出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P559-56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将自然财富、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有机结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式现 代化建设,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二,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共同价值追求。和   谐共生理念不仅指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践行“同球共济”“和合共生”理念的重要抓手,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P19)  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是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4](P124)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大同”是古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大同社会”的内涵有所变化,但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古今皆然。1990 年,费孝通在日本发表了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 的主题演讲,并在会后的纪念题字中写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被后世奉为解读“大同”思想的“十六字箴言”。其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求同存异、

相互包容、平等互助的思想理念,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能通过世界文明的交往交融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丰富的物质支持第三,价值目标的内在契合。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 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8](P729)  美好生活 也以社会为重要尺度,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实现了,贫富差距仍然会 让一部分人难以体会到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普遍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的价值目标。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求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马克思指 出:“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 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8](P134)  通过竞争,农村越来越从属于城市,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产阶级的财富越来越集中,无产者相对地越发贫困。无产阶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 享受不到应得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和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过度劳动给工人的生活带来痛苦,同时给 资本家创造了盲目享乐和挥霍无度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存在的两极分化,“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P142)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6](P9) 我国在推进和拓展中 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主张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资本 主义社会中,资本发展的需要代替了人的发展需要,人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 式”,[10](P11)  致使精神生活被物化,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曾出 现过“唯GDP论”、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城乡精神文化生活差距较大等问题。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要扭转部分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 击的状况,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正向积极的精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过程中,既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共同繁荣,也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进步。随着基本物质生活 需要的普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个人体力与智力充分自由的发展才有保障,公平正义的美好愿望才能充分实现。在推动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 条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历史关联性

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P18)  正是因为在探索 中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开辟了我们当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历史局面。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最显著地表现为对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和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并满足人民温饱生活需要是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实现独立富强,我们从“国家工业化” 开始了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实现国家工业化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  项重要任务。1954 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 概念,并于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开展现代化建  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从 1953 年开始,我国连续制定了多个“五年计划”,促使我国重工业、交  通运输业突飞猛进,国防事业也不断涌现出多项科技成果。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为维护国家独  立自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满足人民温饱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学者指出:“伴随  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加之连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供应短缺状况,‘吃饭问题’成为党和人民美好生活追求需首要解决的现实课题。”[11]  毛泽东在强调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一致性时指出:“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  的现代化。”[12](P310)  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须知

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3](P49) 探索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曲折,但这一时期仍为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简要概括为小康生活,现代化建设以带领人民“奔小康”为重要目标。197912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 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 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4](P237) 这里“小康之家”指代的是国内生产总 值的人均水平,小康生活的最初含义也是指经济富裕的生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奔小康”的追求,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5](P372) 作为衡量 各项工作成败的重要准绳。他还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确立了到 21 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到世纪中叶 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6](P4) 之后,胡锦涛提出“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P620)  主张树立并落实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科学 发展观”,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举措,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强劲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生活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丰富性,一部分人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平正义、文化娱乐、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领域出发,以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重要导向,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党中央推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倡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高度关注人民的人 均可支配收入、住房面积、消费水平等物质生活指标;政治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民主政治诉求,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持续丰富人民 精神文化生活。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方向更加 明确,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也得以不断深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 标之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时代选择。习近平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8]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脱贫 困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准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 能脱贫”。[4](P12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完成了脱 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条件。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涵盖稳定的就业、优质的医疗、优美的环境、公平的教育等较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P16)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描述,生动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为了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提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便使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结合起来,表明了我们党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在朝着美好生活奋斗过程中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坚强 决心。此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用“七个聚焦”勾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明确了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其中就包括“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 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5)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切实提高人民生活 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相互促进性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 应从何落脚、靠谁推动、由谁评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宏观的顶层设计,美好生活则更贴近国家现代化建设微观层面的具体内容和实际目标。”[19]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实践路径和美好愿景。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是一种理念上的表达,要将向往转变为现实需要则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既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路径选择,也为人民未来生活赋予美好愿景。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P23) 习近平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 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20](P533)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 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总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全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紧密相连,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赋予人民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所在, 但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西方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片面的发展模式,不 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并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2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6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专门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无未来的增长”,也就是避免不顾 自然资源消耗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盲目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 反,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未来的发展”,[22](P10)  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美好未来的坚定希望,在未来发 展中,人民期盼生活内容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未来之所以美好,并不只因为它包含了一种 预想的完美状态,更在于人民对未来的构想是基于现有生活状态的积极预测,这种预测是以当下现代化建设水平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促成新的美好 生活需要的产生,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必定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绿 色健康的方向发展。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 进行科技创新,全面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活方式和丰富生活内容的追求,并且要为人民创造可持续 的美好生活,确保当前的发展不会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问题导向和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侧面揭示了人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其一,通过破解人民现实生活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将更加明确。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既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向往美好生活, 说明人民有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的强烈愿望。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急难愁 盼”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吃饱穿暖的温饱生活需要,其生活难题更多地体现在就业困难、心理压抑、 就医困境、房贷压力、公平诉求、环境污染等方面。面对人民生活的现实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 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 题”,[2](P38) 这表达了我们党和国家脚踏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并细致解决人民生活难题的坚强决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现代化建设,正体现了我们党从破解人民生活 难题入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条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P18) 大人口基数的国情对于 推进现代化建设既是优势也是艰巨的挑战。与美西方国家以资本扩张和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方 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来实现,因此就必然要充分激发人民为 实现现代化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以破解人民生活难题为切入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加汇聚民心,才能获得更强有力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破解人民生活难题,也是集中人民之力破解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题和困境。我们应在现代化建设中强化问题意识, 全面满足人民在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项需要,特别是要“解决好人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P35) 使人民共享现代化的建设成果。

其二,通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恩格斯 指出: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 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 史。”[23](P302) 在现实生活中,众人的目的和愿望虽有差异,但仍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相对 一致性和协调性。当人民心系一处,共同憧憬美好生活时,这份共同的追求能够将他们的心愿紧 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铸就强大凝聚力。美好生活不是等、靠、要的被动享受式生活,而是在积 极主动的奋斗中创造出来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激发团结奋斗的热情,延续接续 奋斗的精神动力。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美 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构成紧密的相关关系,人民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也是为其向往的美好生活添 砖加瓦,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与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得以实现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有助于激发 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提升其劳动实践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并且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为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