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党中央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不仅是对新时代奋斗者的崇高致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时代诠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重要阵地,以“一马当先”的政治自觉,将党中央精神落实为具体实践。其于浙江雨花公益敬老家园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敬老志愿服务实践,累计服务超过500多位老人,志愿时数超过3000余小时。
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将劳动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当前世界形势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于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敬老实践,是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践行。其将劳动教育融入敬老志愿服务,既顺应了当前老龄化的现实趋势,弘扬“尊老”“敬老”美好道德风尚,又站在“知行合一”的育人角度,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与机会。2021年1月始,我院正式在浙江雨花公益敬老组织设立研究生志愿活动基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敬老、助老、爱老”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智慧助老科技普及活动、“云端敬老”线上互动、“记忆守护者”口述历史项目及“时光信箱”情感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雨花杯”赛事等活动多次受“人民论坛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此类实践深化了学生对劳动社会价值的认知,直观感受到劳动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同时作为党的理论的研究和践行者,也加深了我院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志愿者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亲近老人,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老者,让老人有了更强的幸福感。我院的实践表明,敬老劳动不仅是道德行为,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载体,在服务中实现人的社会化。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教育正是让这一力量源源不断迸发的关键引擎。未来,要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教育发展,加强问题意识,解决劳动实践开展中的堵点和痛点,使青年真正成为“劳动精神”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成为担当得起时代使命的人才。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院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推动敬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一,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围绕代际关怀、老龄化社会等议题开展理论研究;其二,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联合计算机学院开发适老化AI助手,通过语音交互、智能提醒等技术,帮助老人解决日常难题;其三,与地方政府、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红色宣讲”“青老互助”“青言青语”等项目走进更多养老机构、基层社区。
当青春与白发相遇,当理论联系实际,劳动教育就焕发出强大的育人力量和社会价值。面向未来,我院将继续以“劳动育新人,青春暖桑榆”为使命,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芒,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人民同行、为时代建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