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喇昆仑山脉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寒风如刀,冰雪刺骨。这里有一群年轻的战士,用青春与热血融入祖国的山河,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李士杰,曾是他们中的一员。22岁那年,在风雪弥漫的边关,他写下人生第一封遗书,以生命作笔,对党和人民做出最庄严的承诺。
一封遗书,一场奔赴
2019年,还是大二学生的李士杰对未来满怀憧憬,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颗军旅梦的种子。当征兵宣传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燃成一团火。
“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去!”
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同龄人意外的决定:暂别校园,奔赴军营。
从繁华都市到火热军营,从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这条路是用汗水与意志铺就的。五公里越野跑到肺部灼痛,深夜的紧急集合打破沉沉睡梦,一次次挑战极限的训练,将他的身体与灵魂一同淬炼。他始终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信念鞭策自己,稚气褪去,钢筋铁骨初成。
2020年5月,新训的汗水尚未完全干透,一纸紧急命令如雪山崩裂般猝然下达——开赴边疆!“因为形势严峻,出发前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遗书。”回忆起那个夜晚,李士杰的眼神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那是青春面对未知与死亡时的凝重。
“爸,妈,如果我再也回不来了,请你们不要悲伤,请你们以我为傲……”
昏暗的帐篷中,年仅22岁的李士杰握着钢笔,字迹有些颤抖。他把这封写给父母的信小心叠好,上交给部队,然后背上行囊,踏进了5月的高原夜色。
就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兵,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一待,就是整整一年。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喀喇昆仑,世界的屋脊。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走几步路心跳就如同擂鼓。寒风如刀,昼夜温差巨大,夜晚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
“我们住在帐篷里,雪水化了就是饮用水,常常只能吃夹生饭果腹。”李士杰回忆,那里没有信号,与世隔绝,唯一的陪伴是巡逻路上呼啸的朔风,和偶尔掠过天空的高原麻雀。
就是在这样艰苦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里,一种精神却在这里疯长。“缺氧气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这句口号,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李士杰和战友们用年轻的胸膛,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最坚固的屏障。
“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流淌过我们的热血。在没有界碑的领土上,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李士杰的话语,掷地有声。
2020年6月15日,这份宁静被打破。外军公然违背共识、悍然越线挑衅,边境冲突爆发。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李士杰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寸土不让,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领土。
“祁发宝团长身负重伤,四位战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一位只有18岁,另一位再过几个月就要当父亲了......”说到这,李士杰的语调低沉下来,泪水再也止不住。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喀喇昆仑的山脉,但中国军人精神如雪莲般圣洁绽放。牺牲的战友被追授“卫国戍边英雄”的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祖国和人民的认可也化作最温暖的力量,抚慰了李士杰和所有战友的心,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
有一种担当,它从未“褪色”
退役后,李士杰重返校园,并考入了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坦言,在雪域高原的日日夜夜,他亲眼见证了党的坚强领导如何凝聚起磅礴力量,亲身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
我渴望从理论的高度,更系统地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希望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这份热爱,是他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初心。
校园里的李士杰,仿佛找到了一个新的“战场”。他不再手握钢枪,而是以知识为武器。在今年1月的第七届“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中,他沉着应战,最终斩获一等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实的理论功底。
他的奉献精神,也从边关哨所延伸到了校园内外。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无论是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的志愿者,还是学校的大型文艺体育赛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对他而言,脱下军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李士杰又多了一个身份——2025级本科生新生军训教官。他把在喀喇昆仑磨砺出的意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弟学妹们。
站军姿,练的不只是形体,更是意志!
他以身作则,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在他的带领下,原本松散的队伍变得纪律严明,精神昂扬。最终,他所在的连队荣获“先进集体”称号,他自己也获评“优秀教官”。
训练间隙,李士杰会和同学们分享喀喇昆仑的故事,关于晨曦中的界碑、哨所前倔强绽放的格桑花,还有战友们被紫外线灼得黝黑却笑容灿烂的脸庞......阳光下,他的影子投在操场上,就像当年在喀喇昆仑的雪地上留下的那些脚印一样笔直而坚定。
对于那封遗书,李士杰说,“它早已不是一张薄薄的信纸,而是22岁时用生命许下的庄严承诺。”从雪域高原到大学校园,从边防战士到求知学子,人生轨迹在变,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