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实务精英进课堂讲座:方寸石间传文脉 惜石护源启新思
发布日期:2025-11-14 阅读:

2025年11月13日下午,杭州印庐文化创始人、印石文化研究者徐尧林老师,受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中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郭墨寒之邀,为浙江省一流在线课程《石头鉴赏与收藏》师生开展中华印石文化专题讲座。郭墨寒老师以“印石方寸,气象万千”引入主题,从印石背后的艺术、文化和品格等,邀请徐老师上台演讲。

徐尧林老师“既瑩既美,能工巧琢”为核心脉络,从印石、印钮、篆刻等维度,带领同学们解码方寸石材中的文化基因与人文温度。

讲座开篇,徐尧林老师以“印石——既瑩既美,能工巧琢,‘知止而后有定’” 切入,阐释印石之美是“审美之德”的载体。其温、润、细、腻的质地,对应着传统礼义仁智的德行追求,让同学们理解石之美实为人之德的物化表达。

在印石实物展示环节,徐尧林老师将寿山芙蓉、昌化鸡血等名品印石递予同学时,特别强调“接拿之礼”:单手传递、稳接轻放,既是对器物的珍视,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这一递一接,是文脉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同学们在触摸石材肌理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自然造化与匠人工艺的融合,更体会到 “手手相传” 的文化重量。

谈及印钮工艺时,徐尧林老师以“琢琢为美,美美与共”为引,解析印钮因类赋形的智慧:章料上端的瑕疵或靓点,经巧匠雕琢化为瑞兽、祥云等造型,既避免资源浪费,更成就“缺憾中见巧思”的审美。他展示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冠军组印53方章,以链钮相连的形制,让同学们看到印石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讲座的深层意涵,藏在“惜石护源”的思考中。徐尧林老师坦言,优质印石多取自深山,过度采掘已导致部分品类稀缺、生态受损;而团队尝试利用废弃印石的“浅表靓点”创作作品,正是“护资源、增灵感”的实践。这份对环境的惋惜,让同学们意识到:传承印石文化,不仅是赏石、藏石,更要践行知止的生态理念。

尾声“守护与创新”环节,徐尧林老师提出“印石融入当代生活”的命题,引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活化的讨论。现场同学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读懂了印石的工艺之精,更读懂了“接拿间的文化礼仪”与 “惜石中的责任担当”。

参与此次讲座活动有人文学院历史系文博专业带头人刘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王惠教授、罗峰寺、天乐寺主持如洲师傅和印庐文化文化专员陈老师。

印石文化作为石头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匠心与文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韵味的瑰宝。徐尧林老师深耕印石文化多年,既是坚定的保护者,更是热忱的传播者,始终致力于让这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由衷感谢徐尧林老师受邀莅临浙江工商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专业详实的知识分享与精彩生动的现场展示,让师生开阔眼界、受益匪浅。也借此呼吁同学们学会欣赏印石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美育精神。

此次讲座以石为媒,既传递了“方寸间藏千年文脉”的文化认知,更播下了“惜石护源、传承创新”的种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青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