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张万杰:寻梦的代价——对文科状元回高中复读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寻梦的代价

——对文科状元回高中复读的思考

张万杰

一、“桃花源移民”刘丁宁:弃港大回高中复读的文科状元

辽宁的文科状元刘丁宁日前因休学回高中复读而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毕业于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女生刘丁宁,今年高考以668分(含加分10分)的成绩成为本溪市文科状元,录取前,刘丁宁已填报了北京大学,但香港大学提前录取,在父母的建议下,刘丁宁选择了香港大学,被香港大学中文系提前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72万元。

入学一段时间后,刘丁宁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刘丁宁认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较贴近其学习兴趣。港大有关人员也与北大商讨过,希望能作出合适安排,让刘丁宁进修相关课程。9月底,经过全面衡量后,她决定回本溪高中学习,再考北大。该高中有关领导介绍,刘丁宁先是调整状态,上课的节奏也由其本人掌握。退学复读后,刘丁宁的QQ签名档变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剪烛西窗,话巴山夜雨。”引用贴切,抒怀磊落。

据报道,刘丁宁休学的主观原因是自己想要“追寻更纯粹的国学”,选择放弃,是为了复读后能圆北大中文系的梦;客观原因是近视较为严重,可能眼睛不太适应港大网络教学为主的方式,“港大上课使用网络时间过长,眼睛不适应”;此外,刘丁宁本人及其父母考虑再三,认为香港的环境与内陆的环境有很大区别,一方面语言不通,另一方面环境也不一样。

今年726日,刘丁宁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时称自己是“桃花源移民”,“因为在这个年代,挺多东西,是我们现在缺失的,而在古代我们能够寻找到”。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了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我想学什么,然后大家会告诉我,你将来还要考虑就业、考虑其他”。她还在节目中说,“其实要是真心说,我想报北大中文系。但是我觉得,也是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年轻的时候应该出去闯一下,以后还是有机会回去的。五院(北大中文系——本文作者注)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

二、放弃港大,勇气可嘉

据世界大学三大最权威排名之一的《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已连续三年位列亚洲第一位,其世界知名度要比北京大学高得多。能够考取香港大学是海内外无数学子的梦想。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火热,2013年,香港大学在内地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的情况下,申请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1.2万人,最终录取303人,也是远超原定招生规模。共有16位内地高考状元被录取,刘丁宁即是其中之一。就港大的世界排名、又地处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言,选择放弃港大,需要下极大的决心,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在现今大学生就业难,名牌大学身份又被过度解读为成功标志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力挺刘丁宁的本溪高中学弟学妹们说,“每个人性情不同,都有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也许,丁宁学姐成不了别人眼中的大器,放弃了很多人眼中这么好的机会……但是,我们只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器而活吗?尊重自己的内心,放弃荣耀,也很值得尊重”。

三、悲情寻梦,代价过大

高考状元弃港大而选择复读,豪迈和勇气的背后也有悲壮的酸楚。同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制度规则相比,在当前的高校招生制度下放弃港大复读重考北大所需付出的代价相当大。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已历经三年的高中拼搏,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成本以及父母长辈们的担心和操劳,再考北大除了要放弃高额的奖学金,复读一年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在复读过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其知识结构和水平改观的幅度大小尚难论定。如果一年后不能如愿考上北大岂不是鸡飞蛋打一场空?当然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刘丁宁有这个自信,我们祝福她。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1.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以来就是刘丁宁的理想目标,她通过高中暑假的夏令营等活动,实地感受到了北大中文系的氛围,对其充满强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高考成绩能超过北大分数线应是她在就预料之中的,于是2013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在心里呐喊道:“五院我来了!”但她的高考分数是位列文科榜首,状元的身份以及父母老师们的劝导可能左右了她的志愿填报。毕竟香港大学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是超过北大的,基于未来毕业后就业、发展机会等方面考虑,选择香港大学对一个高考状元来说也确实是务实的选择。

但是,此事再次告诫广大家长和学子们,学校与专业的选择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学生在做选择时,家长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特别是尊重有主见的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经济利益至上、官本位严重、心态过于浮躁的大背景下,父母及长辈们的意愿往往错误引导孩子对未来的选择。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高考填志愿时也想学中文,但父母和亲戚都说就业前景不好,后来选择了金融学,我一直感到很遗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刘丁宁做出的选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潜心喜欢一门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的学科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更何况为了此学科而选择去复读。

2.平衡学科专业的扶持政策

这也给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一定启示。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能够与市场和社会实现紧密对接的实用类专业往往成为时代的“显学”,而一些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基础学科则被严重边缘化。热门专业大多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急需专业,当然很重要,但是,许多的基础学科、专业虽然暂时不热门,但不表示不重要。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缺少了基础学科的支撑,所谓的热门专业也立不起来。热门专业因有社会需求的支持往往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强,不一定要政府给予额外的支持,而一些需要保留的冷门专业,往往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甚至保护。当前政府和高校应通过政策的力量大力扶持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使相关学科不被边缘化。比如,对一些专业给予免费或半费就读的优惠,或实行本硕连读,以吸引部分真正有志趣的学子和家长。一个学科建起来难,垮下去很容易。

3.以人为本,完善大学生自主选择机制

在目前国内高招制度和大学体制下,学生在填完录取志愿后,缺少进一步选择的权利,入学以后转专业难、转学校更难,在香港和内地之间转学几乎不可能,只能首先选择退学,再通过国内高考入学。这样给学生造成的代价非常大,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其实符合北大录取条件的刘丁宁,为什么就不能通过一定手续转学北大呢?何况港大也是中国的大学。同国外大学相比,国内在给予学生学习选择权、自主权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世界大学发源地德国,一个世纪以前就已解决了大学生自由转换学校和专业的问题。这在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一书中即有记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根据情况随意选择入读大学,入学后可以自主选择系科,学生想调换系,随时可改;有的初入大学的学生在一学年甚至一学期内就会换一所大学,几经转学,二三年以后,选中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满意的系科,这才安定下来,同教授进行接触。季老当年(19351945年)也是在这样的自由氛围中,初选希腊文,后改罗马文,中间还经历若干小插曲,几经选择,最终找到了自己毕生所学、所研究的方向。当前我国高校亟需大力改革改进招生制度和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增加大学生入学后转校、换专业的选择空间,完善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