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潘云军: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论述的评析
发布日期:2013-12-17 阅读:

                              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论述的评析

潘云军

一、《决定》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论述

高考不仅是一项评价录取机制,也是普通教育的指挥棒,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尤其是高考改革,更是千家万户关心的话题。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经面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二、各方反应或评论

《决定》发表后,对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大多持肯定和接纳的态度,但也有不同的意见。主要归纳如下:

1.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不分文理科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除了科研领域等专门人才以外,绝大多数人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无论偏文或是偏理,都会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表示,区分文、理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设计的,对人才培养不利。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文理兼顾,不可偏颇。

招生考试分离是高考改革核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招生与考试的分离。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校长刘邵来认为:“现在的考试体系,很难出人才,没有哪个中学不是奔着高考去的。大家都看到问题在哪,都不知道怎么动”。“中学教育已经脱离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都奔着考试去了,对中国整个教育发展不利。”他认为,目前的方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能够让高校自主招生,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现状可能会有所改变。

2.持否定或谨慎的态度。有人认为,不分文理科后,会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现在的小孩子学这么多科目已经很累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就表示,不分文理科后将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认为目前的师资力量达不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的要求。

湖南师大附中招生办公室老师焦畅认为,目前的高考相对公平,自主性加强也就增加了可操作的空间。如何细化相关的配套措施,使得多元化考试与多元化录取机制,达到制度设计,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

“通过增加考试次数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考生增加了机会。但是自主招生范围扩大后,可能会增加学生时间和经济的负担,也担心学生会疲于应付考试。”这也正是众多学生家长所担心的。

三、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高考制度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涉及全国所有在校学生的利益。因此,必须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全盘考虑,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改革、社会化考试制度建立、招生制度改革等具体措施和改革方案。

第一,深入开展课程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应服务于教育目标,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应从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真正的围绕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改革体现在科目设置中。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由若干个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这些科目设置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课程上的支持。但是12门科目设置在基础教育中门门涉及,并且都要学精学好,确实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整天埋头学习科目知识,影响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对基础教育的科目设置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既能提供学生全营养式的教育,文理兼顾,又能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目设置,可把学科分成三个类别,一是必修课4门,科目涉及文科、理科、社会科学几个领域;二是选修课2门,强调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开发;三是荣誉课程若干,是针对有能力和精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而设计,为将来上大学做好知识的储备。除了这些科目之外,也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学习和开展,如开办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既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也提高了特色办学的层次。这些科目的设置,给学生有足够选择的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目,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第二,高考应从一年一考,转变为由社会机构承担,实行一年多考。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考一直实行一年一考,给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都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失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成为中国各个城市的一道特殊风景线,每年也总会出现一些因为高考失误而做出极端行为的学生,考生中抑郁、焦虑的情绪非常普遍,影响了考试的正常发挥。这对人才的选拔和考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改变一年一考为一年多考,并且由社会机构承担,可以给学生多几次机会,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为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创造条件。

一年多考的形式在美国已是相当普遍。美国高考(SAT)由社会机构承担,几乎是每个月安排一次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时间,也可以参加几次考试,向申请的大学提交自己认为最好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因为只有一次考试而带来的压力。

第三,高校应从招生考试一条龙转变为招生和考试分离。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招生与考试的分离。在招生与考试不分离的情况下,单纯进行考试改革的意义不大。招生与考试制度分离后,可以将现有的选拔考试转变为评价考试,可借鉴美国及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模式,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如:高校参考高考考试成绩和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再通过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双向选择,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招生和考试分离后职责更明确了,招生由学校自己决定,考试由专业机构来实施。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领域最为敏感的地带。《决定》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决定》中阐述的“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内容,需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真正落实,兑现承诺。高校的选择权有了,学生的选择权有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都会得到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所遇到的许多问题也会更容易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