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吴忠良: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一次性的吗?
发布日期:2013-12-17 阅读: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一次性的吗?

    吴忠良

一、事件始末

2013118日,菲律宾遭受强台风“海燕”袭击,数千人死亡,近千万人流离失所,受灾严重,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111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将对菲律宾进行人道主义紧急救灾和赈灾援助,两方分别提供10万元美金进行救灾。与此同时,除中国外的21个国家和地区对菲律宾进行了援助,如美国政府决定向菲律宾提供2000万美元援助,日本承诺捐出1000万美元等。

1114日,外交部表示再次向菲律宾灾区的人民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包括帐篷、毛毯在内的人道主义救灾物资。1120日,中国向菲律宾派出51人组成的应急医疗队和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灾区救援。

从最初的10万美元援助,到现在的综合援助,中国对菲援助在层层加码,而伴随着这些援助的是国内外对中国此次援助行动的热议:西方媒体一开始对中国最初的援助金额“小”大做文章,在中国追加援助后依旧颇有微词。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对是不是应该援助也有着激烈的争论。腾讯网就你认为中国该援助菲律宾吗进行了网上调查,在20多万多名参与者中有85%的人选择不该援助,选择该援助的仅为15%环球网13日就“你是否支持向菲律宾提供更多援助”进行了网上调查,截至当日晚,5000多名参与者中91.8%的人选择“不支持”,选择“支持”的仅为8.2%

二、各方评论

    国外媒体回应:

法国《回声报》认为,中菲间的紧张关系显然影响到民众的援助热情。路透社则指出,中国是在浪费在东南亚构筑善意的机会。美国《时代》周刊评价称,中国的援助金额是“微不足道的”、“羞辱性的”。美国网络军事杂志《突破防卫》13日称,在中国和菲律宾因南海问题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即便中方想来帮忙,菲律宾方面可能也不太愿意接受。

   官方回应:

针对西方媒体和国内舆论关于追加援助的质疑,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对菲律宾进行援助不是一锤子买卖,中国政府愿意向菲律宾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至于援助数额是多少,这是随着灾情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菲总统府发言人陈显达25日对媒体表示,菲方欢迎其他国家向菲提供的一切援助,中国扩大和增加了对我们的援助,我们非常感谢

    知名人士回应: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表示,中国民众对菲律宾近年在南海问题上一再挑衅确实很反感,在援助问题上出现矛盾情绪是人之常情。一个国家的对外援助主要还是从本国外交实际情况、国内民众实际感受出发,而不是迎合国外。西方媒体拿中国援助少说事,是故意制造矛盾、挑拨是非。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杜平在节目中说:即使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还是应该表示同情,并施以援手。但他也说:中国不应为了展现大度而做出过多的姿态,或错误地以为提供大量援助就会修复双边关系。

    网友回应:

网友李剑宏称:一个泱泱大国,面对一个经常捣蛋的弹丸小国所体现的狭隘之心,在这次10万美元的援助中暴露无遗。

网友沈东军称,政府本就不该随意慷民众之慨,还要尊重纳税人的意见。更有网民写到:“什么都别给他们。咱们以前给的够多了”。

三、几点思考

菲律宾和国际援助队伍依然在为灾区的恢复与重建而不断努力,我们也希望灾区的人民尽快走出灾难,恢复正常生活。但回顾此次中国对菲律宾援助引起的种种争议,我们仍要对其进行反思。

第一,我国政府此次分批援助充分说明了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不是也不应是一次性行为。中国政府发言人秦刚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对菲援助不是一锤子买卖,将根据灾情的情况不断调整援助政策。从最初的10万美金到追加1000万的救灾物资,从提出派遣两架747飞机将救援物资运至菲律宾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开赴重灾区塔克洛班,从中国红十字救援队送医上门到蓝天救援队积极参与灾区搜救工作,无不说明中国的援助和救援等工作是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如塔克洛班市副市长萨姆布说的那样:中国救援队的工作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身上体现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诚然如此!中国此次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持续援助菲律宾体现出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很多人特别是西方媒体关注菲律宾的受灾情况和各国的援助情况,却忽视了中国也是此次灾害的受害者。海南、广西、广东三省有数百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中国在自己抗灾救灾的同时,第一时间向菲律宾伸出援手,这就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这就是一个大国的胸怀。

第二,援助金额不是也不应成为人道主义援助贡献大小的评判标准。一些外媒以援助金额多少来评判中国的援助是有意无意地曲解了中国政府的援助。国际上对人道主义援助数额本身没有相关规定,各国捐助额的多少取决于自身的情况以及对受助国损失情况的估算等因素。中国政府先援助10万美金后又追加1000万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是非常审慎的,是循序渐进的。如若真要以捐助金额来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负责任,那为何那些西方媒体在2012年美国对菲律宾特大洪涝灾害只捐助10万美金的时候没有横加指责,没有进行援助金额的对比呢?去查一下“5·12”汶川地震后各国对中国的援助,那些拿中国说三道四的人也就可以闭嘴了。

第三,此次援助深刻彰显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际援助确实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对历年的国际灾难援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除人道主义因素外,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捐不捐”、“捐多少”、“捐给谁”。路透社据此认为,中国是在“浪费在东南亚构筑善意的机会”。确实,这几年来中菲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南海问题、港人被劫持事件等确实影响着中菲两国之间的关系。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民意足以说明两国之间的关系。路透社认为,中国政府多援助钱就能构筑善意,那是忽略了国家关系之间的复杂性。中菲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源自于菲律宾在南海对我国的领土侵害,责不在我。能否修复两国关系,主要在于菲律宾的态度。对于一个奉行对中国对抗政策的邻国,给予援助是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而援助多少则反映了两国政治关系的亲疏远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践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与人为善”的外交政策。此次对于菲律宾的积极的恰当的援助,正体现了这种负责任的精神。

第四,此次援助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意和国家形象的兼顾。国家行为是民意的体现,当多数国民反对,国家的行为应服从或体现民意,政府不该随意慷民众之慨,但同时国际援助也是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在香港、台湾关于是否援助菲律宾的网络留言中,也有非常多的网友反对捐助菲律宾,理由与大陆网友的大致相同。但其政府和民间救助组织,依然以人道主义的理由慷慨解囊。这无不说明国家(政府)行为要尊重民意,但又不能凭一时的民意来做决定,它必须考虑到国家(地区)的国际形象和长期利益。中国大陆有许多民众认为不应该援助,这种态度情有可原,但这不代表主流思想。在课堂讨论中,有同学提出:中国应该向菲律宾提供适当、合理的人道主义援助。坚持合理的国际援助政策,有利于长期国际形象的树立。中国政府顶住“帮助‘敌人’”的舆论压力分批、多层次实施对菲律宾的救灾援助,也是一种兼顾对民意的尊重和对国家形象维护需要的做法,应该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