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姚月红: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首歌曲引发的全民思考
发布日期:2014-03-19 阅读: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一首歌曲引发的全民思考

一、事件背景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由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的流行歌曲,是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尾曲,喜剧《私人订制》中的插曲。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王铮亮倾情献唱这首歌,舞台背景还展示了网络名人大萌子的30年父女合影。平实的歌词、真挚的演绎催人泪下引爆观众的强烈共鸣随即引发网络集体热议。

    2014年2月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冬奥会上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主席的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议论推向高潮。219,媒体首次发布的一组漫画版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成为舆论焦点。至此,“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当下一个流行词语全民探讨的热门话题。

二、各方反应或评论

 首流行歌曲演变成热门话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网友的回应

网友纷纷转发分享这首歌,并称赞它是马年央视春晚最感人节目,还引发集体追忆,晒照片分享。

网友戴维:《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是一种温暖今生的记忆,鼓励大家敬最爱的父母一杯,备显孝心。

(二)媒体的关注

杭州电视台率先做了一次特殊的街头海采,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却五花八门。2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开始推出特别调查“时间都去哪儿了”,报道了随机采访的各个城市的路人。

中国新闻网:时间,具有让每个人都柔软起来的潜力。

甘肃日报:时间都去哪儿了,是每个人都应该自问自答的问题。

京华时报:“时间到底去哪儿了”令人震撼,触动人心,应该催发人们去觉醒。

太原日报:现代人能够有意识地审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人民网:面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叩问,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姿态,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

(三)社会各界的评论

音乐教师李晓丹:歌曲太贴近人心了

词作家范远泰:《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信仰的重拾。

浙江省社科院杨建华:媒体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引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引领人们更好使用时间。

三、话题背后的反思

一首流行歌曲为何能引发各界的持续关注,并成为一个全民热议、耐人寻味的新鲜话题?其中的缘由、内涵和启示值得探讨和反思。

(一)解读:“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爆红?

究其原因,是真挚平实的歌词、深情震撼的表现形式、朴实感人的人生故事在合适的时机被放在了合适的舞台上动情演绎,直击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引爆大众的共鸣和泪点。

共鸣点一:对温暖亲情的回忆与期盼。

这首歌用朴实的歌词、简单的旋律来演绎与歌颂亲情的可贵家庭的温暖,唤起人们对亲情最温暖的回忆。歌曲所表达的是亲情之暖,但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和人文价值,实际上和当前的“空巢家庭”现象、“精神赡养”问题等社会热点话题有关。这首歌曲所体现出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是它能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共鸣点二:对时间易逝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的反省。

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这首歌还激起忙碌的现代人对时间流逝的惶恐、对浪费时间的怨悔和对自我的观照。它引发人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追问过往的生活,是有所作为还是蹉跎岁月?是丰富多彩还是虚度光阴?这种反思体现出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还有对心灵“诗意地栖居”的期待。这也正是这首歌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

(二)思考:时间话题的深层内涵是什么?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思考和反省的严肃话题。这一话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讨论也突破了“时间”本身。从最初多数人的迷茫,到后来的畅谈感悟,从最初对亲情的唤醒和共鸣,扩大到如今对工作、生活、人生发展的思考与梳理。话题的延伸讨论让更多人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时间观和人生观,觉察自我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期待。可见,时间话题内涵深刻。

1.纵向角度:“时间都去哪儿了”和“时间应该去哪儿”。

从纵向(历时态)的角度看,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回顾“时间都去哪儿了”:觉察流逝的时光是否有所作为,警醒人生是否后悔遗憾;二是追问“时间应该去哪儿”:展望未来的生命愿景,追寻生命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相对而言,思考第二个问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时间应该去哪儿”问题本身隐含着“如何运用时间最有价值”、“怎样实现时间的最大价值”等命题,代表着一种新的“时间价值”观念,体现着一种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每个人对时间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认知。每个人也都有必要审视自己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时间价值观,并以此引领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人生更有意义。

2.横向角度:“别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和“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从横向(共时态)的角度看,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是“别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在了解感悟父母、领导、同伴等他人的时间安排和人生历程中来审视和反观自己;二是“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既要考虑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又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既要承担社会责任,也不能放弃应该拥有的个体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内心认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尊严。

(三)启示:时间话题带给我们什么感悟?

1.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珍惜时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时间。生命哲学家柏格森把时间视为构成生命的本质要素,生命在时间中流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珍惜瞬间的生命,才能把握完整的生命。一方面,不浪费时间,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另一方面,活在当下,让时间去该去的地方,让时间为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让时间发挥最大效用。后者则是一种更积极的生命态度。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也不能像《来自星星的你》里都敏俊那样把时间停留,但我们可以改变时间的宽度,可以把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2.珍视青春,积极进取

青年,总是与未来相联系;青春,总是和梦想相伴随。萨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群体,要经常仰望星空,经常思考“我的青春谁做主”、“我拿什么致青春”。只有珍惜大学生活,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为梦想而奋斗,才不会沉迷于游戏或手机,才不会辜负青春、虚度光阴。

3.珍重亲情,入心且行

《时间都去哪儿了》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礼记》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最基本的孝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高层次的孝是为父母争光,而孝的最高境界,则是在言语、行为、内心等方面做到尊敬父母。所以,我们要珍惜陪伴父母的时间,时常用心与家人交流,多关注家人的情感需求,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4.珍爱生命,追寻意义

珍爱生命是一种对自己及一切生命兼具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积极生活态度。珍爱生命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内含着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等意蕴;同时也是多维度的,具有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情感、追寻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等特征。珍爱生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进程。它不仅仅指不虚度年华、不消极对待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成长。因此,珍爱生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一种心理态度、内在素养和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身就折射出大众的集体焦虑。人们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应,不仅是对时间不知不觉间消逝的惊叹,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觉,也是对自己是否有价值地运用时间的反省。在当下这一“情绪重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常有意识地审视“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