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评论
夏金梅:《新闻联播》卖萌值得称赞!
发布日期:2014-03-19 阅读:

《新闻联播》卖萌值得称赞!

2014爱你一世”、“熊猫拜年”、“晒全家福”、“瑞雪兆丰年,风雪归乡人。离家出行的人,请放慢脚步,再看一眼雪中的家乡,明天就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了,在返程的路上请多多注意安全”等这样的话语和画面并不是出现在网络上,而是出现在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的结尾上。

2014年以来,新闻联播一改以往的结束方式,以极具温情的关怀话语播出了史上最温馨的结束语。央视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引发了广大民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不少网友在微博、微信里表达了对《新闻联播》的赞赏。

曾几何时,老百姓中的很多人感觉新闻联播只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高高在上,庄重严肃。节目里每天报道的多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情,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关度比较低。因此,关于新闻联播的吐槽也不少。有人曾总结道:“每当我伤心的时候,我就去看看新闻联播,看到别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相比之下幸福感油然而生,新闻联播,下辈子我要去找你,记得请不要改名字。”另一个流传很广的吐槽是:“前十分钟,领导们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都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吐槽尽管不无情绪,不一定反映实情,但多少突显了存在的问题。而此次新闻联播的“变脸”,无疑透露出新鲜的文风,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让我们看一下网友们和媒体的最新评论。网友雨田仁荣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新闻联播》中诸如此类的卖萌语言、卖萌故事会更多一些,能踏踏实实地做到“报喜与报忧同样神圣,风雨和雷电一并落地”,“与百姓心声合拍呼应,同社会阴晴适时相映”!柠檬布丁指出:“萌翻了。可惜我没看到!不过这一举动让一向严肃的节目充满了暖暖的感觉,更贴近百姓的心、更人性化了。”另有网友提到:“希望以后也这样,不要让新闻播报程式化。中国的很多新闻节目都已经程式化了,那样的新闻就算播了也不解决问题,新闻不是老百姓愿意看的,也就缺乏了新闻落地生根的能力。希望新闻联播以后能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报道基层。”

除了网友的表态外,新华网、人民网也都就新闻联播的微妙转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其关注百姓心声,放下架子,改变作风等值得赞扬。人民网发表评论指出,“卖萌”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自信度。《新华日报》评论指出,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民族自信。

笔者来看,此次新闻联播的新变化凸显了政治话语的变化,是新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传递中国精神,共创中国梦的需要。

新闻联播作为央视的核心品牌节目,宣传党和政府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是其主要职责和基本职责,但与此同时,不应忽视对社会、对民生、对基层、对百姓的关注。老百姓眼中的政治不仅仅是国家、国际的大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柴米油盐才是他们理解的“政治大事”。实际上,近年央视已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多套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善,除了大量报道领导人活动的情况外,更多将视角放到基层、转向百姓和民生,同时增加了舆论监督和批评的内容。像十八大召开前央视记者走基层百姓心声中,关于幸福的话题引发了全民对幸福的大讨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观众也在采访中听到了“你幸福吗?我姓曾”等等这样的神回复。再如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策划的《家风是什么》,关注百姓眼中的家庭价值观,这无疑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更多人从自己的家风中感悟到加强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亲身践行之。《开往春天的北京地铁》、《春耕调查》等走基层的采访,关注的都是底层百姓的平凡生活。

以上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调查,无不透露出党和政府对民众、民生的深情关心。基层、大众和民生,无疑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活动,记者们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报道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对人生梦想、家庭梦想、家乡梦想,乃至中国梦想的关注。

此次新闻联播卖萌备受好评,还在于其话语方式的转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传递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方面,主流媒体采取了轻松灵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讲空话、大话,拉近了媒体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轻轻松松地欣赏新闻,更适合普通百姓的接受心理。在网络时代,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积极回应民生发展的诉求,关注民生政治,既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伴随着民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增强网民与节目的互动,是新闻联播获得人们喜爱的努力方向之一。

中国改革三十六年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与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伴随的应是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话语权仍有待提高。即使在国内,如何加强党的政策的宣传,增强民众对政治的认同,任务也十分艰巨。因此,创新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丰富政治话语的表达内容,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话语权的关键。

增强国家话语权,首先应在国内话语权上站稳脚跟。我们不妨为此次新闻联播的创新之举点赞。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建构中国话语权方面,首先应做到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民声,体察民意。其次,在创新政治话语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变以往不苟言笑的风格,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和传递中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主流舆论的宣传力量,传递正能量。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表述,在政治报告话语转变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央视新闻联播此次的“变脸”,期待能坚持下去并有更多更好的创新。